【中國安防展覽網 企業關注】 “刷臉支付”“機器人理財”“移動支付”“無人超市”……AI(人工智能)可謂炙手可熱。近年來,中國AI投資市場出現大幅度增長,消費級應用落地的速度不斷加快,市場人士稱,人工智能商業應用元年已經到來。
據稱某家征婚網站上,某位“工程師”長期無人應征,但自從他在“工程師”前加上“人工智能”四個字,馬上應者云集。
AI在中國火爆是有四大優勢支撐的:首先是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龐大的網民群就是廣闊的市場;其次是中國在用戶大數據采集方面的便利;再次是技術優勢,中國與美國在該領域并駕齊驅,至少也是同一條起跑線;后是政策支持,中國不僅出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政策,還承諾不斷加大投資,以推動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
進入2018年,人工智能領域大額融資頻發。今年4月,商湯科技宣布完成6億美元C輪融資,刷新紀錄;5月,商湯科技再次完成C+輪6.2億美元融資,估值超45億美元,創總融資額大,資本對人工智能仍保持較高的熱情。清華大學發布的《中國AI發展報告2018》顯示,中國AI企業融資總額占融資總額的70%。
我們看到,AI領域巨大繁榮背后泡沫風險劇增,或將迎來一波倒閉潮。根據億歐智庫《2018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研究報告》,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創業公司獲得的累計融資超過500億元,但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創業公司累計產生的收益卻不足100億元,90%以上的人工智能企業虧損。
目前國內跟人工智能有關的公司大概有四千多家,但是能夠得到投資人青睞,或者投資人關注、并且愿意投資的大概占三分之一不到。如果沒有后續的資金投進入,意味著接下來可能就難以生存下去。
業內人士指出,投融資的熱情不減,主要是看中人工智能與各行業結合的前景廣闊。只有找準應用場景,才能做出真正有市場需求的產品,這樣人工智能企業才能產生現金流。投資環境偏重應用場景之后,有助于人工智能行業回歸理性,讓創業企業思考如何在應用場景中落地。
這兩年在中國人工智能領域涌現了大量的創業公司,有一批企業,在頭像識別,自動駕駛,以及自然語言交互領域,已經走到了的水平。同時大量人工智能的創業公司,其實在中國現在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明確的商業變現途徑。這也是中國的人工智能企業所面臨的一個主要的困難。
從近年的所謂“風口”行業看,越是熱門時越要警惕泡沫化風險。前面有光伏產業、O2O、P2P等前車之鑒。這其中,政府的支持方式、監管方式和法規的完善程度起關鍵性作用。還是那句老話,政府宜有所為、有所不為。對AI的支持政策要到位,但要善加引導。政府更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市場行事。
我們看到人工智能在中國的巨大機會,同時也應看到AI技術從人才到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在科技方面,我們與美國還有相當的差距。 有差距意識才能急起直追,有危機意識方能行穩致遠。
我們無需憂慮人類是否會被機器人取代,應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讓AI技術造福人類生活上。一句話,把人工智能用于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才是硬道理。這方面需要政府與市場合力而為。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