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品牌專欄】3月29日,“智涌錢塘”2019AICloud生態大會在杭州舉行。AICloud是??低曉?017年針對人工智能時代的物聯網產業提出的概念。在??低曈?018年推出AICloud后,公司在今年開始啟動全面落地計劃。
??低曇呀洺蔀橐患掖髷祿?/strong>
海康威視總裁胡揚忠在會上列舉了數次工業革命造成人類出行方式的變化。18世紀發明了蒸汽機,次工業革命來臨,人類進入機械化時代,出行的交通工具標志性變化就是蒸汽火車。19世紀發明了發電機、電動機,第二次工業革命來臨,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出行交通工具標志性變化就是汽車。20世紀發明了電子計算機,第三次工業革命來臨,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出行交通工具標志性變化就是高鐵。21世紀,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第四次工業革命來臨即將開啟人類智能化時代,出行標志性變化就是對國內交通工具智能化管理,也就是智能交通。
“從人類出行方式可以看出技術革命與時代變遷。眼下,人類經歷了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時代之后,已經到了智能化時代。”胡揚忠談到。胡揚忠稱,智能化時代之下,出現五個過去、誕生五大未來。一是泛在智能將是智能化時代的核心特征。過去,人們用X+AI來形容智能;未來,AI將無處不在。二是泛在智能主要有兩大特征:智能物聯和物信融合。智能物聯是擁有智能的物體互聯成網,它們將成為智能化時代的基礎設施;物信融合,是智能化時代的數據經絡,物信融合是需求、是趨勢、是必然。過去,人人互聯、物物互聯;未來,數據是人與物對話的語言。三是智能應用將是智能化時代的發展引擎。過去,應用出數據;未來,數據出應用。四是數據保護會成為智能化時代的護航之艦。過去,物聯數據價值密度低;未來,物信融合數據價值密度高。五是開放融合是智能化時代的新型業態。過去,開放是合作的游戲規則;未來,開放是共贏的生存之道。胡揚忠稱,“我們從視頻感知,到智能物聯,再到物信融合,??低曇呀洺蔀橐患掖髷祿尽?rdquo;
開放融合是??低曅滦蜆I態
智能化時代,數據將成為重要的發展引擎,推動數據的匯聚和利用,也推動采集數據的智能物聯網建設和發展。為了進一步促進生態建設,實現開放融合,??低曇呀浗⒘碎_放體系,分別在產品、服務、標準幾個維度全面開放。
胡揚忠指出,開放融合是智能化時代的新型業態。對于置身于產業發展浪潮中的企業而言,未來需要把握的是開放融合的發展趨勢,只有開放才能合作、融合,只有合作、融合才能將產業做大。為了實現開放融合,海康威視已經建立了開放體系。通過邊緣設備開放平臺、AI開放平臺、螢石開放平臺、行業開放平臺,實現邊緣計算、算法訓練、互聯網及行業應用能力的開放;在服務層面,提供一體化運維服務平臺,支持加盟運維模式的一體化運維服務開放;提供物聯資源布建評估能力開放,支持更多產品納入評估體系,共同完善物聯資源能力評估模型。在技術標準層面,海康威視將開放與合作融合相關的企業標準體系。
在AI技術的驅動下,智能物聯網的數據將得到大規模的開發和應用,對于安防產業來說進入到一個新的市場格局。正如胡揚忠所說:“在智能化的浪潮中,??低晫⒃谧兏镏信c更多合作伙伴共同迎接科技創新者好的時代。”
??低曃镄湃诤蠑祿脚_
物信融合不僅僅是一個理念,會上,海康威視副總裁畢會娟博士發布了AI Cloud物信融合數據平臺,并重點介紹了該平臺的主要能力,包括橫向跨網融合、縱向跨層匯聚、雙網三類應用、保障數據安全等。
海康威視副總裁畢會娟
所謂橫向跨網融合,首先是源頭治理,解決智能物聯數據源頭的質量問題;其次是智能解析,利用人工智能將物聯數據轉化為信息網中易理解的人、地、事、物等數據;然后是物聯數據服務,即在支撐物聯智能應用的同時,可以將數據按需送到信息網中與其他數據融合;后是融合數據治理,將數據按照主題庫、專題庫、標簽庫、關系庫等方式組織起來;再提供融合數據服務,支撐信息網數據應用的開發。
其次是縱向跨層匯聚能力,AI Cloud物信融合數據平臺提供數據平臺級聯功能,支持數據在智能物聯網和信息網中都能夠按需向上匯聚。
在智能物聯網和信息網中,基于智能應用平臺,可以開發三類應用:邊緣節點單場景應用、邊緣域時空域應用和云中心宏觀綜合應用。
此外,在物信融合數據平臺中,從數據采集、傳輸存儲、數據服務和數據應用四個層面關注產品本身提供的數據保護能力;從開發測試、交付實施、數據治理和運維服務四個層面關注在數據工程服務過程中提供的數據保護能力。
畢會娟博士表示,2017年海康威視就已提出AI Cloud基本理念和架構。2018年,在云邊融合的計算架構指導下,公司開發了兩池一庫四平臺,一些先鋒用戶已經開始使用這些產品。在此基礎上,公司對兩池一庫四平臺的能力進行了深化,進一步明確了物信融合的數據架構,將原有產品深化、整合為物信融合數據平臺??梢灶A見,2019年將是Hikvision AI Cloud全面落地的一年,一方面,物信融合數據平臺逐步走向成熟,將會應用到更多行業場合;另一方面,各地業務中心也已準備了本地化的數據治理工程實施團隊,為用戶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