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展覽網 媒體導讀】在5月4日凌晨,馬化騰在朋友圈表示,“科技向善,我們新的愿景和使命”,確定騰訊新的愿景使命升級。
5月6日上午,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建省福州市開幕,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官馬化騰出席峰會并發表演講。他說,希望“科技向善”成為騰訊的愿景。科技能夠造福人類,人類應該善用科技,避免濫用,杜絕惡用。科技應該努力解決自身發展帶來的社會問題。
科技向善是社會責任
早在 2017 年,騰訊內部就提出了"Tech for Social Good",這是 " 科技向善 " 的前身。當時騰訊的想法是,在技術、產品和服務中注入更多的社會視角,思考科技和文化如何為更多人的福祉提供幫助,并對技術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保持足夠的警覺,積極尋找解決方案。
2018年1月20日,騰訊研究院在北京751D·park舉辦T-Meet(T對話) 大會,正式啟動Tech for Social Good(科技向善)項目。《經濟學人》中文版的主編吳晨、清華大學人因學教授饒培倫和騰訊創始人之一、前 CTO張志東等出席了會議。
吳晨在會上表達了年輕人對手機的“過載”依賴所產生的社會問題,并給出了兩個解決方案:其一是 IT 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意識到當前的“注意力經濟”是不可持續的,要對其進行改造。其二則是每一個普通用戶都應該有意的養成自我節奏,把智能手機放回到它應有的位置。張志東也分享了兩個案例:其一是騰訊在《榮耀》未成年人防沉迷機制上的努力,2017 年騰訊推出了騰訊游戲成長守護平臺,在 2018 年這一平臺將繼續完善以解決在實際運行中一些鉆漏洞的行為。而另一個例子則是針對“坑害中老年”的朋友圈謠言問題。
2018年4月30日在迪拜舉行的“人工智能(AI)萬物”峰會上中國騰訊集團執行副總裁劉勝義圍繞“負責任的AI”發表了主題演講,強調AI的發展應遵循“向善”原則,幫助解決饑餓、醫療、教育等可持續發展相關問題。
劉勝義說,他希望“科技向善”成為未來AI行業的共同準則與框架,其中也包括騰訊。“只有企業將技術內化,將它當作成就更大事業的一部分時,技術才能發揮出深層次的作用。這是科技之美,也是推動科技向善的精髓。”
“我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在這個AI的時代,我們該做的就是用科技的力量,盡量把人類的善心放大出來,這是我們能夠做的。”
科技向善要未雨綢繆
做個假設,就算現在所有的虛假信息和標題黨都去掉了,你覺得用戶就一定不過度使用手機嗎?甚至于一個的情況,你說未來人類能干啥,AI把所有事都干了,人就是整天玩游戲嘛,就是沉浸到虛擬世界里不可自拔嘛,就是虛擬與現實分辨不出來。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有更多的人文反思,就是大家一起反思更加關注這個問題,或者說通過騰訊的聲音和平臺去講這個理念,引起大家的反思吧。——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
馬化騰說,早前央視《等著我》欄目中,四川省武勝縣的桂宏正夫婦找到了被拐十年的兒子“小耗子”,多年打拐歷史積案終于有了新突破,而其中正是借助了騰訊優圖的跨年齡人臉識別技術。從幼兒到少年的十年,是人的一生中容貌變化大的十年,對人臉識別技術來說也是很大的挑戰和突破。當我們看到夫婦喜極而泣的場面,我們也很感動,我們還找到了同案的6個孩子,這就是科技帶給我們的溫暖和力量。
在物聯網的概念越來越清晰的情況下,人工智能發展迅速,而對于人工智能來講,也存在不少爭議。目前,人工智能對人類的挑戰主要來自三個層面:哲學、道德和實踐。不過,縱觀人類發展歷史,無數科技創新在出現之初都面臨不少質疑,但終都在服務人類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被人接納,并被不斷向前推進。人工智能也不會例外。
要引導科技向善,科技倫理建設至關重要。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執行官馬化騰專門就科技倫理建設提出建言。他認為,只有進一步加強科技倫理對科技活動的引導和規范,才能促使科技活動朝著更加有利于人類和人類社會的方向發展。
在實踐層面,該如何具體操作?首先,應創建一個性的指導框架標準,以人為本,確保人工智能的技術紅利能覆蓋所有人群。具體可以鎖定以下重點領域:提升醫療效率;解決人類饑餓問題;保護人類文明遺產;確保語言多樣性,推動無障礙交流;推動算法公平,從產品設計的源頭上消除歧視;推動通用信息可訪問性。
此外,構建一個開放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要讓政府、科技公司、學術機構和用戶等所有利益相關者聯合起來,秉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建立積極的生態規則,加強多方互動合作。
其實,人工智能發展帶給人類大啟迪是“自我反省”。曾經,**崇拜IT時代的降臨。但那時,人類還沒有意識到,IT重要的不是“T”,而是“I”能帶來的價值。現在,在技術樂觀主義的高潮過后,我們應當意識到,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一詞,關鍵的不是Intelligence,而是Artificial,是人類的自我反省意識和對科技的主動干預。我們需要保證的是人類整體的進步,而不僅僅是技術的創新。我們必須確保技術向善,確保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沒有一人掉隊。
理想的人工智能發展路徑應符合四個特征,即可知、可控、可用、可靠。具體而言,“可知”是希望人工智能的算法能夠變得清晰透明、可以解釋;“可控”是希望避免人工智能危害人類個人或整體的利益,進一步厘定人工智能所做決定的責任承擔者;“可用”是希望人工智能可以讓*共用共享技術紅利,避免因技術鴻溝帶來更多社會不公平;“可靠”是希望人工智能能夠更修復自身漏洞,真正實現數據和產品的安全、穩定與可靠。(本文由慧聰安防網綜合網絡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