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展覽網 品牌專欄】提起理論系統這幾個字,人們往往覺得高深莫測,是個神秘的“黑匣子”。但明略科技的“HAO智能”理論,卻因其極強的落地性,讓人們看到了理論可感可知可親的另一面。
于不可能中定位*
2017 年 5 月,某市曾發生過一起司機打人事件。一名車主因禮讓斑馬線行人行車緩慢,被后方車輛超車截停。在辱罵、毆打車主后,對方迅速駕車離開現場。
視頻上傳網絡后引起軒然大波,公安機關也組成專案組欲對此案速查嚴處。不過通過車牌號查到的涉案車輛車主并非打人者本人,且車主已經失聯。專案組需要依靠線索中斷的車牌號,以及模糊的打人者面容尋找目標,案件的偵查一度陷入僵局。
利用基于知識圖譜構建的情報系統,從車牌號出發,專案組通過其他研判路徑找到了**的關鍵情報。不到兩天時間,專案組民警就將正要登機的**抓獲,并處以刑事拘留。
辦案數字化已久,這個“情報系統”為何如此好用?
普通的檢索是將系統中的已知信息與輸入的關鍵詞進行匹配,返回相關結果。這樣的系統只是能夠快速找到信息的“工具”,案件的偵破極大地依賴研判人員自身的經驗和思路。
利用數據治理、知識圖譜等技術,將人、電、網、像等數據統一到同一個平臺之上,屬性、標簽、軌跡等信息就能被關聯呈現。研判人員可以在已經整理好的研判路徑中,尋找新的情報線索,大大提升辦案效率。
除此之外,研判人員每次使用“情報系統”的行為都會被系統記錄下來,總結成業務規則。通過不斷累積、學習人類的行為邏輯,系統可以將這些海量規則應用于數據,給出案件的“答案”,還能呈現研判過程和路徑。
活用數據,提升軌道交通智能化
軌道交通作為集多專業、多工種于一身的復雜系統,無論建設(軌道路線、車展、車輛、供變電、通信信號等)還是管理(行車組織、設備、車輛檢修、設備運行管理等),任何變化都面臨著復雜的決策流程。
由于新線的不斷開通、老線的更新改造以及長期的高負荷運轉,軌道交通的運營一直面臨著極大壓力。隨著車地無線、以太網等技術的推廣,各類自動化設備的使用,運營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量也在不斷增加。軌道交通領域急需可靠的“智能系統”,處理龐大數據,提升決策效率。
上海申通地鐵集團就面臨著這樣的“轉折時刻”。隨著國家發展改革委《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發布,申通地鐵集團申報了“上海軌道交通車輛智能運維系統”,目標是減少運營故障、確保運營安全,同時應對超大體量的軌道交通網絡減少人工作業、提升智能化程度。
想要打造這樣的系統,新一代車輛智能運維數據中臺*。通過制定統一數據標準、輸出統一的數據服務,車輛業務相關供應商可以自由使用該系統開發相關業務,無需關注平臺底層。數據的接入與融合,還能實現設備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控,實現自動化診斷和售后服務輔助判斷。
2018 年 5 月,這一系統獲批“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示范工程”,隨后被批復成為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關鍵技術產業化項目,成為軌道交通行業又一個*工程。
細致入微,助力食品安全保障
從到店、消費到離店,餐飲行業有著豐富的、可供數字化的場景。
利用物聯網設備采集場景數據、配合相關技術,“智能”可以深入餐廳的各個環節。比如使用攝像頭配合人臉識別技術,可以在客人到店時識別出客人是“新客”還是“老客”,提供適當的服務和菜品推薦;使用聲音采集設備配合語音識別,可以捕捉客人的需求與抱怨,為問題的解決提供幫助;機械臂可以協助食品制作,在操作流程規范化的同時,食品安全也能得到保證。
在今年 4 月的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座談會上,市場監管總局談到:餐飲單位甚至一些大的品牌連鎖餐飲企業,仍然存在從業人員健康管理等制度執行不到位、加工操作行為不規范、后廚加工區衛生狀況差、餐飲具清洗消毒不徹底等幾大類問題。
智能餐飲系統的構建,同樣可以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比如具備圖像識別、動作識別等能力的應用級系統“明快安”,就將餐飲劃分為事前,事中,事后三大場景。事前可以監督后廚人員的穿戴、食品存儲條件是否規范,甚至廚余垃圾桶是否加蓋都能識別;事中監督餐廳鋪環境衛生和人員操作動態,店長還可以隨時查看店內運營及人員狀況;事后可以回溯、發現餐廳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系統還能為具體問題提供專業解決方案,幫助餐廳解決后顧之憂。
目前,明快安已擁有覆蓋連鎖餐企、食品加工廠、酒店、購物中心等不同場景的解決方案,助力食品安全。
人機需要協同
不論好用的“情報系統”、提升效率的“軌道系統”、還是深入細節的“明快安”系統,它們的構建,都離不開“HAO 智能”的底層思想。
作為將人工智能、人類智能、組織智能協同的理論系統,在重視技術的同時,“HAO 智能”同樣重視“人”這一元素。正是人的研判思路的積累,給了“情報系統”一步步進化的能力,能夠從反饋信息的搜索引擎,變為提供結果的智能系統;軌道健康的自動化診斷,離不開專家經驗規則的總結;食品安全監督系統運作,同樣需要人類幫助采集信息,從而提升決策準確度。
人與機器之間的協作需要互相理解,這正是“HAO 智能”系統提出的初衷。
在當下這個人機協作的時代,別忘了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