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展覽網 時事聚焦】本周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衛局宣布將在更多機場中實行“簡化到達”計劃,即通過人臉識別驗證乘客身份,加快安檢速度和防止非法入境。
這與在三年前定下的目標相關:2017年3月,美國總統發布行政命令,要在2021年前,在美國繁忙的20個機場實現所有旅客“100%人臉識別”。
盡管這將帶來更高的乘機效率,但從此前美國民眾對數據隱私的重視程度來看,人臉識別算法所涉及的數據安全、種族偏見等問題,將是持續受到關注和討論的焦點。
一、計劃已啟動四年,逾5300萬乘客參與
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衛局(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以下稱美國海關)在本周宣布擴大其“簡化到達”(Simplified Arrival program)計劃,即通過人臉識別來驗證航班乘客的身份。在底特律和休斯頓機場的人臉識別設備安裝完成后,“簡化到達”計劃還將被部署到舊金山機場和諾曼·米內塔·圣荷西機場。
早在2016年,美國海關就開始籌劃該計劃:耗資10億美元啟動生物識別出入境計劃(Biometric Entry-Exit Program)。通過與達美航空、捷藍航空等航空公司的合作,美國海關可以訪問其艙單以及來自入境檢查、美國簽證和美國國土安全部的照片,用于建立人臉識別數據庫。
機場的照相亭會拍攝實時照片,并將其與數據庫中的照片進行比較,嘗試識別匹配。如果數據庫中沒有照片可匹配,系統則會將實況照片與護照和旅行證件上*的照片進行比較。
按照美國海關的說法,航班旅客會在檢查點停留拍照,如果沒有在數據庫中找到匹配照片,則還需經歷傳統的安檢流程。
美國海關表示,迄今為止,已有超過5300萬乘客參加了生物識別出入境計劃,自2018年9月以來,該計劃已經阻止了近300名冒名者非法進入美國。
但包括“簡化到達”在內的一系列有關生物識別的項目仍然存在信息不完整、隱私安全和潛在歧視等問題。
二、數據庫還不完整,信息安全、算法偏見存在隱憂
美國政府問責局(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下稱GAO)審計發現,美國海關數據庫中的信息不總是完整的,并于2019年11月聯系了美國海關的信息運營商,解決有些機場的標志牌過時、丟失或遮擋等導致無法找到安裝設備的位置的問題。
此外,美國海關在收集如臉部圖像等生物特征數據后,后續對數據的安全保障也令人擔憂。通過“簡化到達”獲取的美國公民照片將在12小時后刪除,而大多數外國公民照片將被存儲在國土安全部的數據庫中。
去年6月,外包公司Perceptics的違規行為導致包括乘客和車牌在內的超過184000張照片泄露。美國海關也承認了數據泄露,但稱沒有在暗網上發現相關圖像。另據美國國土安全部9月份的監察長報告,其中至少有19張照片在網絡上流傳。
但毫無疑問的是,數據庫中的相關數據已經泄露,且美國國土安全部9月份的監察長報告指出,其中至少有19張照片在網絡上流傳。
雖然目前尚不清楚美國海關的人臉識別系統在多大程度上對某些群體產生偏見,但在2019年5月至2019年6月進行的測試中發現,系統錯誤地識別了0.0092%離開美國的乘客,而通過美國海關的旅客日均超過200萬,如果錯誤率乘以乘客總量,錯誤識別人數會更加驚人。除了系統本身的誤判,其他由于相機故障、參數設置不正確以及其他因素,離境乘客照片中僅80%符合識別要求。
結語:美國多城已禁人臉識別,“算法公平”仍需努力
盡管美國海關“簡化到達”計劃存在一定爭議,但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the U.S.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Administration)已經宣布,它也將開始在其他機場進行試點,通過*照片識別乘客,以達到美國聯邦政府的目標:在2021年前對包括美國公民在內的出入境旅客達到“100%識別”。
隨著黑人平權運動蔓延,美國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州對人臉識別技術及其應用可能會帶來的種族偏見感到擔憂。
加利福尼亞州的奧克蘭市、舊金山市和馬薩諸塞州的薩默維爾市禁止執法人員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等功能。紐約近也通過了一項在學校中暫停使用生物識別技術至2022年的規定。在俄勒岡州的波特蘭,除了機場在其他公共場合禁止使用人臉識別技術。
雖然在機場、火車站等交通樞紐使用人臉識別技術加快安檢流程是大勢所趨,但如何保障識別過程中數據安全,以及維持人臉識別算法的“中立性”將會是決策者和研究人員共同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