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市場分析】過去一年,全球半導體行業經歷了很多。芯片短缺、新冠疫情、地緣政治等因素給整個半導體行業帶來很大困擾,也給全球半導體生態系統帶來了巨大挑戰。
不過,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興技術的賦能下,半導體產業反而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2022年,國內半導體產業又將如何發展,全球供應鏈短缺是否會迎來曙光。在政策層面上,是否有新政策加持,這些都是行業非常關心的,具體如何且來看看。
一、行業現狀概況
近年來,隨著5G、智慧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國內半導體產業得以在眾多領域實現快速全面布局,正逐步驅使全球半導體產業從韓國、中國臺灣向中國大陸轉移。
得益于這種發展趨勢,目前我國已經成為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并且繼續保持最快的增速。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達到5559億美元,再創新高,同比增長26.2%。中國半導體銷售額達1925美元,同比增長27.1%,占全球銷售額的34.6%。
數據來源:WIND
其中,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取得這樣的成就,主要還是因為在全球芯片短缺的情況下各公司突破各種險阻提高了產量以滿足市場需求的結果。
而國內半導體銷額繼續保持增長的勢頭,主要有兩方面的共振,一是全球半導體的共振,另外就是國產替代的刺激。同時在居家辦公學習、遠程會議等需求的驅動下,逆勢增長,從而穩固了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地位。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國內半導體產品競爭力跟國際社會相比尚還有一段距離,只是“缺芯”及國產化替代為國內企業帶來加速縮短差距的契機,也就是說科技創新才是贏得未來的關鍵,提升自身產品的競爭力才能確保市場大門常向你打開。
而且,雖然中國是巨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但目前自給率很低,因此未來國內企業發展空間是巨大的。
二、供應趨緊,下半年有所好轉?
如今的半導體供應鏈的全球性特點非常的鮮明,芯片設計、制造、封裝和終端應用公司所處的地域跨越全球。供應鏈的復雜性,對原廠供應商和芯片設計公司來說,無不經受著考驗。
自2021年以來,由于半導體產業鏈上游設備不足,成熟制程短缺,導致下游產能受限,供貨緊張,供應短缺的現狀一時難以緩解。如今疊加地緣政治事件,或加劇目前半導體短缺的問題,從而影響目前半導體產業鏈格局。
因為地緣政治事件局勢升級可能沖擊惰性氣體(氖氣)供應,有機構表示若短期事件不能得到妥善解決將導致氖氣供應減少超70%以上,對全球半導體產業造成極大地影響。最直接的就是氣體供應量減少可能造成價格上漲,從而推升半導體的生產成本。
總的來說,氖氣主要供應地區經濟局勢持續不穩定將對半導體產業鏈的穩定構成嚴重影響,供應短缺問題或繼續延續。
當然,就國內市場而言,隨著近幾年中國在芯片設計、代工制造、封裝測試等環節加大研發投入,現自主可控的半導體供應鏈體系正在逐步建立,很好的對沖供應趨緊給市場帶來的影響。
而且隨著本年度國內疫情逐漸穩定、產業鏈下游各細分制造領域加快復工復產,特別是在2022年中后期產能陸續釋放后,供給短缺問題有可能得到明顯的緩解。
三、產業下游需求迎大爆發
半導體下游應用大體上包括安防、計算機、通信、汽車、消費電子、制造業、軍工等細分領域。其中消費電子作為傳統的需求端,目前已然成為半導體比較大的細分領域,品類多而散,如口腔設備、IOT、AIOT、智能音箱、智能手表、藍牙耳機、VR等。
近些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5G通信、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不斷滲透各個行業,市場對智能消費電子產品如手機需求激增。疊加其他如汽車、新能源、光伏等細分行業需求擴增帶動了半導體的需求。在這里,主要還是國產替代的大邏輯,也就是說,當前需求端邊際逐漸改善,“量價齊增”勢不可擋。
據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0992.1億元,同比增長8.3%;2021年1-11月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營業收入124937億元,同比增長14.7%。
數據來源: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
其他領域,如安防、汽車電子、光伏等在國內足夠的政策空間、經濟持續恢復發展以及新興市場持續景氣的有利條件下,各細分行業規模呈穩定增長態勢。
此外,由于全球半導體產業大致以4至6年為一個產業景氣周期,目前又剛好正處于產業高景氣周期之內,未來綜合各種宏觀經濟、政策扶持以及自身產能庫存等因素,半導體市場下游應用將以此周期不斷向前發展,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拭目以待。
四、結語及行業展望
2021年轉眼已經過去,2022年悄然到來。展望2022的全球半導體市場,整體上將保持高度景氣狀態,而中國市場在這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雖然目前供需結構短期并不能實現均衡,對中國企業形成巨大的挑戰,但這又何嘗不是一次全新的機遇呢。相信隨著中國市場許多領域傾力打造國產品牌,中國半導體產業將取代全球原有市場,形成一種新型正常化的市場,中國制造的半導體將逐步向全球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