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城市在線】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行業對中小城市、縣域城市的智能交通建設關注被提升到新的高度。
目前,多數中小城市仍處于城市化基礎設施建設階段,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與許多大城市之間仍有較大差距。隨著城鎮化率的提升,將會帶來旺盛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以及人們對改善出行等美好生活愿望的需求。
2021年,衡水市將“智慧交管”工程列為全市二十項民生實事之一,設置了市縣兩級優先建設重點任務,推動部署了城區重點路口的升級改造和“三圈”治理任務,成立了由交警支隊牽頭、多部門參與的工作專班。
2022年1月,“智慧交管”項目正式進入建設階段,萊斯信息作為中標企業深度參與了項目建設。
目前,城區信號控制機升級、全息雷達交通檢測、交通信號聯網聯控、重點路口精細化配時管理、主干道綠波協調控制、慢行交通安全通行保障、應急處置能力提升等工作已初現成效,標志著衡水城區交通管理正邁向“數字化”“智慧化”。
一、因地制宜的交通建設
和其他中小型城市相同,衡水市交警支隊“智慧交管”項目負責人張耀警官表示,衡水市也存在城市規模小,經濟體量小,財政收入低,智能化投入較發達地區有很大的差距,交通設施基礎落后,科技化程度低,整體交通組織缺乏先進理念和專業領域有針對性的科學統籌規劃等問題。
同時,還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前端高清采集設備的落后,需要加強前端感知設備的采集和應用,以及后期結構化數據治理的投入,并且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的功能應用,形成有效數據采集到應用的閉環。
“鞋是否合適,只有腳知道。”很多中小城市智能交通建設往往是照搬大城市的經驗,未結合本地交通特色就很容易造成交通亂象。
為避免項目建設出現目標不明、盲目照抄的現象,造成資源浪費,張耀介紹,支隊結合實際情況,首先明確了建設方向和思路,與東南大學交通學院達成戰略合作,建立研發和應用聯合實驗室,共同開展衡水“智慧交管”項目的建設和研究,重視智能交通的頂層設計,從項目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有計劃、針對性地投入。
其次,聚焦重點,整體部署。遵循區域協調形成良性循環,堅持緩進快出的治堵原則,高峰期,延緩進城車輛速度,減少中心區域車輛聚集,局部上,重視重點路口間銜接處理,通過利用先進采集設備,信號分析評價系統,結合信控聯網平臺,實現路口信號控制方案的精細化管理,有效緩解主要路口的交通壓力,提高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
第三,精細管理,落實到點。中小城市規模小,出行距離短,非機動車流量大,更傾向于騎行出行,導致某些重點路口(如學校、醫院周邊),非機動車違規占道行駛、亂停亂放等現象普遍,加劇了交通擁堵,導致管理單位疏堵難、管理難,針對問題,經實地調研,交警支隊對重點路口,路段通過加裝機非隔離設施,有效控制“機非混行”現象,并通過“交管大腦”的系統分析,對衡水城區內信號周期所有信控路口實施信號配時二次優化,根據實際路口運行情況調整信號周期,亦有部分路口采用“大小周期”模式,減少行人、非機動車等待時長,保障交通有序、安全、暢通。
不同于大城市市民早已習慣了早晚高峰交通緩行的狀態,由于交通流變化周期短,中小城市市民對交通擁堵的敏感程度較高。衡水城市化進程起步較晚,不同區域的交通流隨著城市功能區發展變化較大,城市交通管理常常不能及時做出針對性的改變,這就給市民造成一種到處都堵的感覺。
為解決上述問題,衡水交警支隊配時中心通過收集城區內早、晚高峰擁堵信息,繪制城市交通熱力圖,找出“瓶頸”路口、區域,借助道路分析評價系統,對各路口信號控制方案及配時進行實時優化,有效緩解了主要路口的交通壓力,提高了城區整體的通行效率。

二、邁向“數字化”“智慧化”的交通管理
在“智慧交管”項目建設之前,衡水市的信控管理仍然處于初級階段,主要采用多時段、多方案定時式的單點信號控制,這種控制方式將全天劃分多個時段,根據各時段交通流的特性,參考各路口歷史人工統計的交通流數據,制定不同的配時方案,并手動加載進信號控制機中,既浪費人力、財力,同時弊端突出:
一是無法應對突發性事件導致的流量突增,自動采取應對措施,實時調整路口信號燈配時方案;二是各路口間無協調關系,未實現全局統籌控制流量,不能引導車流,形成良性循環。
2021年12月27日,“智慧交管”項目啟動后,衡水市交警支隊對城區信控路口進行交通組織調研工作,因地制宜做好渠化工作。
同時,為提升路面交通數據采集和管理效能,交警部門將城區70個路口信號控制機進行新建、改建,并結合道路交通需求,陸續布設了280套全息雷達檢測設備,不僅可以收集海量、準確的路口交通數據信息,還可及時發現擁堵,進行智能管控。同時,打造了8條“綠波”主干道,應用5G通信技術,實現信號控制聯網聯控,有效降低車輛在路口等候的停車延誤,提升了整體交通運行效率。

此外,結合城市交通管理實際需求,衡水市將新技術、新設備與實戰應用場景結合,通過部署后臺服務器、交換機、安全邊界等硬件設備,搭建了融合“情報、指揮、勤務、監督、宣傳”為有機整體的一體化指揮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交警部門還全面梳理整合了近年來建設的涉及城市交通管理的“智慧交管”“雪亮”“天網”等項目數據資源,打破數據壁壘、消除數據孤島,實現了全市主要道路通行情況全面實時感知。
“智慧交管的建成應用,實現了交通管理工作從被動應付到主動作為、從粗放運作到集約管理、從人工模糊到精準用警的巨大轉變。” 衡水市公安交警支隊黨委書記、支隊長董華清表示。
三、衡水“智慧交管”建設的三點經驗
數據顯示,在非惡劣天氣或寄宿制學校放假日,衡水市主城區道路日均擁堵指數由1.31降至1.19,早晚高峰擁堵指數由1.47降至1.25,重點路口車輛通行速度平均提升30%以上。
“‘智慧交管’項目自建設以來,已歷時150余天,在取得不錯成果的同時,我們也經歷了不少坎坷、攻克了較多難關、收獲了頗多經驗。”結合“智慧交管”項目建設情況,張耀向賽文交通網分享總結了幾點關于中小城市智慧交管建設經驗。
一是結合本地財政狀況和道路特點是建設成功的前提;
二是信息共享公用是推動系統機制優化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建設和行政體制改革是相輔相成的,打破部門之間信息交流閉塞的壁壘,實現各部門之間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可有效提升交管部門管理效率;
三是人才的引進是“智慧交管”項目長期推進的保障:要提升科研攻關能力,進一步挖掘潛力、外接大腦,引進交管領域“高精尖缺”的科技人才,深化與領域內領軍企業的合作交流,為公安交管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與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