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企業關注】建筑業是真正的“耗碳”大戶。建筑業不是直接碳排放最大的行業,卻是伴隨產業鏈而發生的“耗碳”大戶。實現建筑全生命周期減碳,從“源頭嚴控、增量添綠、存量變綠、末端嚴防”等方面著手。
源頭控制建筑增量需求的規模和質量,從規劃上避免新建低效、無效建設項目,而城鄉新建項目決策應以“碳指標”作為重要取舍參考因素,并探索將建筑業納入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同時,推廣建設超低能耗的綠色建筑,完善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裝配式建筑的發展規劃、政策、標準。此外,存量建筑積極開展能源替代和節能技術改造。結合城市更新,建設社區級“微能源”系統,綜合利用風能、太陽能等非碳能源,建設社區分布式能源微電網,與儲能設施組成微能源系統,替代傳統煤電。
建筑碳排放來源
探索建筑節能的路徑需要首先了解建筑碳排放從何而來。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主要通過建材生產、建材運輸、建筑施工、建筑運營、建筑維修、建筑拆解、廢棄物處理7個環節構成全生命周期的排放。而生產和運行階段是消耗能源和產生碳排放的主要階段。
從具體數據來看,我國建筑領域碳排放中,建材生產階段占最大比例,約為 55%,其次是建筑運行的碳排放,約占43%,施工過程僅占 2%左右;能耗方面,也主要來自于生產和運行階段,分別約占50%和46%。
基于上述背景,發展綠色低碳建筑對于我國現代化城鄉建設而言具有必要性。建筑領域的碳中和需要貫徹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從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環節入手,采取節能降碳措施,實現建筑全過程減碳。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路徑框架。資料來源:《中國碳中和通用指引》,《碳中和經濟學》,億歐智庫)
樓宇自控術、能耗監測技術減少建筑運行碳排放
樓宇自控系統將暖通空調、給排水、供配電、電梯、供熱、照明等眾多分散設備的運行、安全狀況、能源使用狀況及節能管理實行集中監視、管理和分散控制,使各個智能建筑子系統聯系更加緊密,確保樓內所有機電設備的安全運行,從而達到安全、舒適、節能的全方位效果。通過智能化管理系統,可為建筑實現節能10%-30%左右,管理人員平均可減少40%,運營成本降低20-30%以上。
能耗管理系統通過對建筑樓宇的供水、供電、供氣、空調等相關能源的統一監控管理,搭建一套能耗分析平臺,為能耗監控和分析提供有效依據,實現數據集中化管理,實現提質、增效、 降本、減存的目的。該平臺可應用于醫院、大型公共建筑、酒店、學校等場所,能夠為政府能源管理部門、能源單位、能源消耗單位提供能耗數據指標,促進能源的合理規劃及節能措施制定,可達到30%左右的節能效果。
可見兩項技術均可減少建筑運行過程中的碳排放。
作為建筑智能化運營的創新實踐者、國產樓宇自控方案提供商,康沃思物聯聚焦智能建筑和行業數字化轉型,公司從創立之初便以實現建筑節能減碳為企業使命。長期以來,康沃思物聯不斷研發和推出面向樓宇建筑的低碳節能產品和解決方案,積極整合全球可持續發展實踐以及本土創新經驗,推動實現建筑的凈零碳排放目標,共筑可持續發展未來。
未來,康沃思物聯將持續為建筑行業實現節能降耗提供有效助力,讓建筑管理更安心、更便捷的同時,確保效能的最大化。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