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時事聚焦】兩年前,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標志著我國建成了獨立自主、開放兼容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中國北斗從此走向了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時代舞臺。如今,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滿兩周年,產業發展成果已初步顯現。
當前,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北斗規模應用已進入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發展的關鍵階段。隨著北斗產業化的不斷推進,北斗應用已經深入到交通運輸、氣象預報、測繪地理信息、森林防火、應急搜救等各個行業領域,綜合效益正在不斷顯現。近期,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喜訊頻傳,進一步推動北斗規模化應用,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看看近期北斗產業在國家層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北斗三號系統建成開通兩周年
7月31日上午,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兩周年儀式在北京舉行。在過去的兩年中,北斗三號系統運行穩定,已經在全球超120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向億級以上用戶提供服務。
近期,為進一步優化北斗導航系統全球服務性能,確保導航服務更加安全、穩定、可靠,管理團隊對北斗衛星系統進行了在軌軟件升級工作。當前北斗系統運行連續穩定,全球范圍水平定位精度約1.52米,垂直定位精度約2.64米;測速精度優于0.1米/秒,授時精度優于20納秒。據悉,此次軟件升級,主要是為了讓北斗系統進一步減少偶發故障、實現技術升級,提升衛星在軌穩定運行性能和異常處置能力。目前升級工作進展順利,整個軟件升級任務未來還將持續三個月左右。
首顆手機北斗“短報文芯片”完成研制
7月30日,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發布消息稱,國內首顆手機北斗短報文通信射頻基帶一體化芯片完成研制。據悉,該短報文芯片攻克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不換卡、不換號、不增加外設”的大眾手機“一號雙網”設計,首次實現大眾智能手機衛星通信能力,有效解決“不在服務區”的困擾。預計首批支持北斗短報文通信功能的手機產品將于2022年內上市。
北斗獨有的短報文通信功能首次在智能手機上實現應用,這也標志著短報文通信服務由行業應用進入到大眾應用的新階段。這是北斗創新發展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我國北斗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5月18日,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發布《2022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21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4690億元人民幣,較2020年增長約16.29%,我國基本形成北斗產業體系。目前我國在軌服務的北斗衛星共計45顆,空間和地面基礎設施均已形成較為完備的服務能力。
其次,再來看看近期地方層面針對北斗領域有哪些布局。
上海:自研六大底層技術正式發布
近日,上海自研六大底層技術正式發布,這些技術代表了在全球衛星導航領域對多個世界級技術難題的突破,以及在北斗產業自主可控技術之路上的努力。時空智能六大底層自研技術包括:高可用星地一體融合技術、多層次大氣建模算法、快速收斂星基增強技術、全鏈路完好性技術、高性能分布式應用框架、云端一體開放時空服務協議等。
北京:推動北斗時空信息產業發展
7月29日,在2022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北斗時空信息建設發展論壇上,北京市經信局正式發布《北京市北斗時空信息產業發展白皮書(2022)》。《白皮書》提出,“十四五”期間,北京市將緊抓北斗邁向綜合時空體系升級跨越發展的新機遇,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打造“五子”聯動全新亮點,形成北斗時空信息產業發展新突破。新突破著力在四個方面,包括突破時空泛在服務核心技術、構建基于北斗時空信息的城市數字底座、促進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以及推動具有國際影響力產業基地建設。
湖北:出臺加快北斗產業發展新政
7月20日,武漢市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北斗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將該市打造成為全國北斗產業創新發展示范區,形成北斗產業融合發展集群;未來要培育和引進北斗產業領域企業1000家,相關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圍繞千億產業目標,武漢將聚焦泛在高精度定位、廣域精密授時、數字孿生地圖、地理時空智能等四大前沿領域,突破關鍵芯片、核心裝備、信息安全等“卡脖子”技術,強化北斗創新載體建設,促進創新成果轉化落地,推進北斗產品產業化發展。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