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城市在線】編者按:為全面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地方工信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宣傳中心策劃推出“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地方工信的非凡十年”發展成就巡禮重大主題報道。
本期聚焦:地方工信的非凡十年·安徽篇丨十年磨一劍,安徽制造實現“皖美蝶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兩次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批示指示精神,準確把握“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的戰略定位,堅定不移實施制造強省戰略,深入實施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行動計劃,迎來從“傳統農業大省”到“新興工業大省”,再到“加快打造制造強省”的歷史性跨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歷史性成效: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9%,居全國第三、中部第一、長三角第一位;全部工業、制造業、數字經濟增加值先后突破1萬億元,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居全國第七、中部第一位。總量和質量邁入全國第一方陣。
堅持“龍頭+配套”,優勢產業能級躍升
產業興則經濟興,區域競爭的關鍵是產業和產業鏈的競爭。十年來,安徽省堅持“龍頭+配套”“基金+基地”,培育千億產業14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15家。
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8.4%,占全省規上工業比重由2012年的3%提高到9%,成為全省工業第二大行業、拉動工業增長的第一動力。
平板顯示產業集聚京東方、維信諾、康寧等上下游企業200多家,實現“從沙子到整機”的完整產業鏈布局。面板產能約占全球10%,成為國內面板產能最大、產業鏈最完善、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產業集群之一。
集成電路產業集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400多家,形成從設計、制造、封裝和測試,到材料、裝備、創新研發平臺和人才培養等較完整產業鏈條,獲批全國首個“海峽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試驗區”和國家首批集成電路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光伏產業設備及元器件制造業營業收入從2012年的26.8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882.8億元,增長32倍。已集聚隆基、通威、信義光伏、陽光電源等上下游企業150余家,構建形成從光伏玻璃、電池片、組件及配套,到逆變器、儲能電池、發電工程等較完整的產業鏈條。陽光電源逆變器出貨量達47GW、位居全球第一。
智能語音產業入選國家首批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國聲谷”是全國第一個以“中國”冠名、第一個部省合作共建、第一個配套專項支持政策的人工智能產業基地,2021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78億元、入園企業達1423家。
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江淮、奇瑞、蔚來、大眾、比亞迪等10家整車企業和1200家配套企業,2021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25萬輛,居全國第5、中部第1位。
家電產業以海爾、美的、格力等企業為龍頭,打造形成“10+1000”的產業格局,本地配套率達到60%以上,產量穩居全國第2。
堅持“培育+引進”,優質企業雁陣前行
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是企業,企業興則經濟興,企業強則經濟強。十年來,安徽省強化梯次培育,構建優質企業新生態。
一是鋪天蓋地有數量,安徽省委省政府先后召開三次“民營經濟”大會,大力實施民營經濟上臺階行動,民營企業數量從30.4萬戶提升至188.4萬戶、增長5.2倍,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從56%提高至60.8%。
二是“專精特新”提質量,在全國省級層面第一個出臺“專精特新”發展意見、第一個修訂出臺“中小企業促進條例”、第一個出臺國家級“小巨人”獎補政策,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3218戶,以占規上中小工業企業17.7%的數量,貢獻了28%的營收和利潤;爭創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480戶、居全國第6位。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8次??偨Y推廣安徽支持民營經濟、中小企業工作典型經驗做法。
三是頂天立地強脊梁,營業收入超千億企業5戶、百億企業50戶;中國500強企業8家;海螺集團、銅陵有色連續三年入圍“世界500強”。
堅持“科創+產業”,協同創新系統推進
創新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靈魂和動力,是一項系統工程,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的關鍵。十年來,安徽發揮企業家主帥、企業主體、政府主責作用,堅持以市場邏輯、資本力量,大力實施產學研協同創新行動,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
一是“產學研用”重協同,創建智能語音、玻璃新材料兩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總量占全國1/10、居全國第3,創建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48家,上線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科創板塊”,入駐服務商2.7萬余家,服務企業5.8萬余家,發布科技成果和需求5.2萬余條。2022年共有12項“安徽精品”參與保障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
二是“揭榜掛帥”補短板,開展產學研用補短板產品和關鍵技術攻關,首批76項“揭榜掛帥”攻關項目已完成近1/3、其中8項技術產品打破國外壟斷。
三是“三首一保”促落地,新增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1802個,整合“三首一保”政策,積極推動創新成果轉化,一批“三首”產品實現國產化替代。
堅持“數字+制造”,智改數轉加快布局
數字化轉型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生存和長遠發展的“必修課”。十年來,安徽省聚焦“工業互聯、智改數轉”,持續實施數字賦能行動,大力實施工業互聯網三年行動,設立10億元資金、200億元基金,省內重點培育平臺130家,其中工信部試點示范30個、位居全國前列。
科大訊飛“圖聆”入選國家級“雙跨”平臺,工業云平臺應用率達57%、居全國第5,探索形成“三鏈”融合、工業“拼多多”、數據庫聯動等十多種路徑。
累計建設5G基站7萬余個,實現5G網絡地市主城區全覆蓋。工信部對安徽省創新推進“5G+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給予充分肯定。
大力開展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四化”改造,每年實施億元以上重大技術改造項目1000項以上,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16.2%。
扎實開展機器換人“十百千”行動,累計推廣工業機器人近3.8萬臺,建成省級智能工廠175個、數字化車間869個,減人、節能、降本、增效十分顯著。
堅持“品質+品牌”,供給質量加速提升
企業競爭,根在質量,重在標準,贏在品牌。十年來,安徽省深入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和“安徽工業精品”提升行動,共認定省級新產品3591個、“安徽工業精品”838個。
創新開展“精品安徽•皖美智造”主題宣傳,從黨的*開幕當天開播以來,共有193家企業參與宣傳,觸達用戶476.5億人次,占電視收看總人口的80%。實現了宣傳“安徽制造”、唱響“安徽品牌”、提升“安徽形象”三者有機統一。
連續八年舉辦安徽省工業設計大賽,創建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4家,居全國第6位。
堅持“集約+循環”,綠色制造深入推進
加快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制造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實現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十年來,安徽省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打造綠色產品、工廠、園區、供應鏈,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工業節能減排成效明顯。
一是大力推動節能增效。在全國率先實現30萬噸及以下小煤礦全部關閉。提前兩年完成國家下達安徽省“十三五”鋼鐵去產能任務。引導推動企業實施綠色化改造,推動鍋爐清潔能源替代(含淘汰)110臺,減少原煤使用量43萬噸,有力促進了污染源頭減量。
二是發展壯大綠色產業。大力實施節能環保“五個一百”提升行動,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41.3%,節能環保產業年均增長20%左右,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7.2%,實現能耗降下來,產業抓起來。
三是構建綠色制造體系。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129家、居全國第6,綠色設計產品410種、居全國第2,綠色園區14個、居全國第2。
千帆過盡皆成序,乘風破浪再奮楫。面向新征程,安徽將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拉高標桿、奮勇爭先,加快推動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