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視點跟蹤】智慧社區建設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基礎性工作,很重要、涉及面很廣。今天我重點圍繞“以需求為導向推進智慧社區建設”這個主題,與大家交流兩個方面的想法和思考。
第一個方面:高度重視智慧社區建設的需求問題。
我國的智慧社區建設發端于上世紀九十年代,近年來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全面提速。去年以來,國家層面先后出臺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和民政部、中央政法委等九部門《關于深入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為智慧社區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指引和支撐。智慧社區是充分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整合社區各類服務資源,打造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與服務的社區治理新形態。社區是黨和政府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和社區居民生活共同體的聯結點,智慧社區應統籌考慮政府部門的工作、社區工作和居民三方面的需求。調查發現,政府部門的工作需求主要集中在便捷的信息發布、精準的數據采集、智慧的服務供給、無縫連接基層一線、科學的預測感知、有效的政社互動等方面;居民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方便信息獲取、方便服務獲得、方便社區參與、基層民主自治等方面。但從以往實踐探索看,在需求方面,更多考慮的是建設部門的需求,相對來說對居民的需求和社區工作的需求考慮不夠,特別是對社區工作考慮得不夠細致全面。而社區工作對智慧社區建設的需求更加強烈、更加關鍵,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
一是社區對系統整合的需求十分強烈。目前下沉到社區的信息系統包括國家、省級、市級、區級、街道等各層級,甚至部分社區還有自建系統,種類繁雜、數量巨大,多達幾十上百個。這些系統由不同層級、不同部門分散孤立建設、分頭管理,用途單一,建設路徑、管理方式、運營模式各不相同。并且許多系統在社區使用時只能填報數據不能獲取推送數據,也不能和自有系統做數據交換,不具備雙向互動交流的能力。社區平時疲于填報各類系統,對加快系統整合的需求十分強烈。
二是社區對應用場景集成開發的需求十分強烈。目前各部門、各層級因業務需要都在開發不同的小程序。許多城市的區級、街道、社區還不同程度開發了自己的特色應用和微信公眾號,數量不少,但由于缺乏統籌,彼此無法通用、不能互認。同時這些小程序大都功能單一、留存困難,有的應用和小程序只在某個特定時段活躍,隨后就棄之不用;有的數據在小程序中上報后,還要留存紙質版以備主管部門來查,從而形成了新的基層負擔,而許多社區需要的應用程序卻沒有得到開發。因此,急需系統開發、整體設計、集成整合,既要有共性的應用場景,也要給基層預留開發特色應用的空間。
三是社區對數據推送的需求十分強烈。社區工作者承擔著黨政部門各條線下派的數據采集、臺帳梳理上報等繁雜的例行性工作。這些需要采集的數據內容繁雜、形式多樣,且被動采集多、收集報送急,而且往往重收集而輕應用:社區按照上級部門要求臨時完成數據采集任務后,很多數據變成“靜態數據”,很少能再應用到其他業務場景中,社區對于數據主動應用少。由于數據采集仍以人工采集為主,存在耗時、費力、不全、不準的問題,加之很多數據社區并不掌握,甚至超出社區權限,社區需要協調其他方面或通過其他方法才能獲得,社區迫切希望依托統一信息平臺,建立完善數據推送機制,制定向社區公開并擬推送的數據清單,并且將其掌握的數據向社區推送。
四是社區對沉淀數據的活化需求十分強烈。社區在日常工作中沉淀了大量的數據,這些數據表現在人、地、事、物、組織等各個方面。這些社區在日常工作中形成和掌握的第一手數據,蘊含著大量的信息,但是多以臺賬形式留存在檔案中,或者存放在工作人員的電腦里,沒有統一的平臺存放,也無法在不同層級、不同范圍更大程度地共享,影響數據加工、分析、挖掘和趨勢預測。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數據如不持續更新,將會失去準確性,導致數據失效,也將在日后工作中不得不面臨重復采集的窘境。因此社區這些沉淀數據激活的需求十分強烈。這些沉淀數據涉及社區公共服務、自治服務、便民服務等各個方面。社區迫切希望進行激活,并和專有系統數據進行核對,實現對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社區矯正人員等重點人群的精細化管理;社區自治服務方面,沉淀數據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入戶走訪、議事協商等業務,社區迫切希望有統一信息化平臺可以承載這些功能。這些看似瑣碎的數據,構成了社區工作的日常,與居民的生活、與政府管理、社區自治緊密相關,但在以往的社區信息化建設中往往被忽視。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社區的這些迫切需求,避免以政府需求和居民需求代替社區工作需求。這是當前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二個方面:高度重視智慧社區建設的推進實施問題。
智慧社區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從黨和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看,我國智慧社區建設的頂層設計已經基本形成,“十四五”期間將是智慧社區建設的“施工高峰期”,在推進實施過程中,應該重點關注三個問題。
一是統籌兼顧多方需求。推進智慧社區建設要把堅持需求導向作為一條基本原則,要將政府部門需求、居民需求、社區工作的需求統籌考慮、一體設計,避免畸輕畸重。尤其要充分考慮到社區工作和社區工作者處于連接黨和政府與居民群眾的關鍵節點、重要樞紐的地位作用,對其迫切需要的系統整合、應用場景集成開發、數據推送、沉淀數據活化需求,要予以充分足夠的考慮。這是智慧社區建設重要前提。
二是全面落實頂層設計。黨和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指明了智慧社區建設的方向和路徑,集中體現在:集約建設智慧社區平臺、拓展智慧社區治理場景、構筑社區數字生活新圖景、推進大數據在社區應用、精簡歸并社區數據錄入、加強智慧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改造等6個方面。這6個方面,對建設基層治理數據庫、數據整合共享、信息系統集成互聯、應用場景有效設置、基礎條件支撐等迫切需求和現實問題進行了系統回應、開出了“藥方”,各地在推動落實中,要緊密結合地方實際,完整準確全面理解,把握內在關系、系統推進、全面推進,既突顯地方特色,又確保智慧社區建設的整體性、一致性,避免出現新的分散推進、政出多門。
三是注重推進的方法路徑。在推進方式上,應堅持整體推進、統籌推進、分階段有步驟有序推進,要結合黨和國家的要求,制定適合本地的路線圖、時間表,穩扎穩打、一步一個腳印。在推進機制方面,智慧社區建設應在黨委和政府的主導下,相關部門責按職責分工有序推進實施,形成總體合力。在投入模式方面,采取政府和市場共同分擔的模式,在政府主導下多方參與,既維護智慧社區的準公共產品屬性,確保系統安全、數據安全,又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積極性,推動智慧社區建設可持續發展。在推進的過程中要重視地方經驗總結??傮w上我國智慧社區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在智慧社區建設方面起步早、研究早、成效好,已經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北京關于接訴即辦的一系列改革,以及正在探索的社區“一庫、兩平臺”建設,對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對這些地方探索,要高度關注、深度調研、密切追蹤,進一步總結成熟的經驗做法,加大推廣力度。特別對一些相對成熟的系統架構設計、數據分類標準、數據交互機制、共性應用場景開展等,要大范圍推廣應用,最大限度避免重復開發、重復建設、重復投入,扎實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工作行穩致遠。
本文為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在北京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論壇數智治理平行論壇上的發言內容:《以需求為導向推進智慧社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