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時事聚焦】上映7天,票房突破24億元,《流浪地球2》再獲成功,各種震撼的特效鏡頭,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宏大的未來科幻世界,也呈現出未來科學技術的可能圖景。
在這部科幻大片中,那種非常真實的未來科技場景令人印象深刻,例如無處不在的機器人,笨笨機械狗、門框機器人、略奪者無人機、工程外骨骼……不同形態的機器人活躍在各個場景中,保障著龐大體系的穩定高效運轉。
今天就來一起看看《流浪地球2》中那些可愛又可靠的機器人吧。
機器狗笨笨
《流浪地球2》的機器狗笨笨,憑借生動可愛的形象可謂圈粉無數,在預售的周邊中也是名列第一,平時賣萌憨態可掬,關鍵時刻又能挺身而出救助主人,并與主人戰斗到最后一刻,讓人印象深刻。
機器狗笨笨分類為四足機器人,可以說是與現實非常接近的技術了,目前國內外有很多公司都在研制,比如著名的波士頓動力,還有國內的優必選、宇樹科技、追覓科技、云深處科技等等,有些都已經進入量產階段,不僅能作為寵物狗,還能作為巡檢機器人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中工作。
只是目前的四足機器人并沒有電影中的機器狗笨笨那么智能,雖然一些機器人已經擁有學習能力、感知能力乃至決策能力,但想要正確理解指令并做出反饋依然十分困難,相應的人工智能等技術還需要繼續研究。
門框機器人
在《流浪地球2》的各種機器人設定中,門框機器人可以說是最新穎簡潔的。這種機器人在電影中大量出現,最開始只以為是一道安檢門,后來發現這種機器人堪稱萬能,能夠模塊化換裝各種載荷,比如搭載泰瑟槍對抗議者進行電擊療法,又能換裝加特林機槍打擊*,還能夠固定在地面上打開折疊防爆門保護重要人物,甚至能夠跳到海里使用腳步螺旋槳推進裝置潛航,成為水下潛航器,并拖帶電纜完成水下作業。
門框機器人的出現是最讓人眼前一亮的,因為它不是直接照搬現實,而是根據流浪地球世界中的需求創造出來的,既能當安檢門,又能通過模塊化更換武器裝備和任務載荷,擁有攻擊能力和防御能力,多用性和實用性非常強。
科技的創新不僅要依靠現有的積累,還要有想象力,想象力能改變一切?!读骼说厍?》的導演也表示,門框機器人是比行星發動機更難想象的東西,為了讓它更具想象力,更有意思,我們試了很久,直到有一天突發奇想‘如果真的把門做一個機器人是啥樣’,門框就這樣出來了。
掠奪者無人機
細數《流浪地球2》中的大場面,影片開始不久后的太空電梯塔臺和無人機群的大戰肯定位列其中,無數無人機像蝗蟲一樣蜂擁而至,并且動作統一,相互配合地發動攻擊,給人類制造了巨大的麻煩,如果不是搶回了控制權還不知要如何戰勝這些無人機。
事實上,影片中的場景離現實并不遙遠。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單體無人機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自主導航功能也在學術與工業實踐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難題在于無人機集群的控制,目前看到的很多無人機群秀只是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定位下,遵循預先編程的軌跡完成的表演,實用性并不高。
不過這個難點也在逐漸被攻克,例如去年浙江大學就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解決了未知復雜環境下,機器人單機與群體的智能導航與快速避障方法等一系列核心技術難題,成功研發出自主導航的集群飛行系統,一旦技術成熟,蜂擁而至的無人機集群將不再是幻想。
外骨骼機器人
外骨骼又是一種在現實與幻想中不斷交替的產品,實際上,雖然還不太如人意,但實用的外骨骼也已經出現了,近年來也在逐步開啟商業化應用,而隨著感知計算技術和傳感系統發展日益成熟,外骨骼機器人研發方向從人機協作逐步邁向人機融合,逐漸成為人類身體的一部分。
即外骨骼從依賴硬件傳感器收集人體生物電信號,發展成為將硬件客觀數據與人體主觀信息相結合的新型信息輸入方式。信息接收后,機器的計算能力與人體的思維能力進行信息處理,再通過機器的算法能力與人體的決策能力互相協調、優化判斷后進行智能輸出,將人體智能與機器智能相融合,從單向輸出轉為雙向互動,從而形成更高效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科學系統。
就在不久前,工信部等十七部門印發了關于“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其中就明確提到了對發展外骨骼機器人的支持,不過與電影稍有不同的是,工信部此番實施方案將外骨骼機器人的發展放在養老服務方面。
上述方案提到,加快推動多模態量化評估、多信息融合情感識別、柔順自適應人機交互、人工智能輔助等新技術在養老服務領域中的應用,積極推動外骨骼機器人、養老護理機器人等在養老服務場景的應用驗證。
外骨骼機器人作為全面加強人類行動能力的產品,無論在哪個領域,都將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其未來市場空間也是難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