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市場分析】“智慧應急”是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信息技術貫穿于應急管理全過程,充分發揮資源信息整合優勢,提升應急管理效率,是依靠科技創新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戰略舉措。2022年,中央接連印發了《“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十四五”應急管理標準化發展計劃》等一系列重要規劃,強調以信息化推動應急管理現代化,深化新技術應用,全面提升多部門協同的監測預警能力、監管執法能力、輔助指揮決策能力、救援實戰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為我國應急管理智慧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2018年起我國陸續開展“智慧應急”試點建設,經過全國各地區的創新探索,已有了跨越式發展,形成了黑龍江、山東、浙江、陜西、河北、云南等多個建設標桿,未來也將進一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復制。本文通過對四個標桿特色建設模式開展分析,探尋運營商在其中的機會點和切入路徑。
01、我國應急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應急管理信息化是當今應急管理發展的必然路徑,貫穿于監測預警信息體系構建,跨部門信息協調共享,災害信息獲取、匯聚和分析,信息傳遞、發布等環節,能有效發揮資源信息整合優勢,提高應急管理效率。國家應急管理部堅持以信息化手段開展應急管理工作,2021年發布的《關于推進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意見》中指出國家統籌基礎設施、應用系統、網絡安全防護建設,并進一步夯實大數據基礎,加強數據分析應用等,為我國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提供了頂層框架。但因為我國應急管理信息化體系建設起步較晚,各省目前仍處于信息化初級階段,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有:
應急事件預測、處理、決策等信息化水平不足我國災害種類復雜,在災情監測方面,數據采集不足、處理能力落后、未形成完整的監測預警網絡,尤其是在偏遠地區,監測基礎設施和網絡都較為薄弱。在應急決策上,尚未形成數據決策的理念,大數據等支撐手段不足,各地分割管理,缺乏統一的應急指揮平臺,無法讓海量信息進行快速有效地提取、篩選、分析和研判,導致信息化的預測和決策水平低下。
應急協同聯動機制不完善,數據資源信息孤島現象嚴重
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工作涉及多個單位、多個部門,需要各單位和各部門緊密協同和信息共享。但在現實情況下,各單位各部門都擁有自己的業務信息系統和數據中心,且各系統標準、技術手段模式不一,數據資源缺乏建設標準和規范依據。業務系統上缺乏系統化對接,難以實現功能上的相互協同及信息上互連互通,無法有效為應急大腦提供完備的信息輸入。
02、“智慧應急”標桿建設模式分析
河北:以大數據信息化探索“智慧應急”新路徑
河北省依據數據融合、通信融合、功能融合的設計思想在頂層建設應急管理一張圖,一級開發多級使用,實現全省資源匯聚、集成通訊調度、輔助決策等功能于一體的實戰一張圖(如圖1所示),加以46個應用系統,共同組成了綜合應用平臺,全面覆蓋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等應急管理核心業務。大數據一體化平臺累計沉淀數據資產4.9余億條,并持續對外發布接口服務、數據服務和文件服務,初步為上層應用提供了有效的數據支撐。在提升大數據應用水平方面,自2020年以來,河北接入4727個鐵塔視頻探頭,利用視頻智能分析技術,實現了對83%以上森林草原防火區火情的自動監測,及時處置火情4000余次;強化數據匯聚共享,注重信息資源的上下貫通、統籌協調,打通跨部門、跨行業信息壁壘,匯聚業務全流程數據資源,避免“信息孤島”現象。

圖1:河北智慧應急管理平臺
山東:建強基礎設施,賦能安全生產
山東省應急指揮網的系統縱向貫通應急管理部和市縣應急指揮中心,橫向連接主要涉災涉險部門,為視頻會商和指揮調度提供可靠信道保障,建設省級移動指揮平臺,包括1個大型指揮移動指揮平臺、1輛中型指揮車、6輛小型指揮車、1輛應急保障車、1輛物資保障車、各級裝備通信指揮車37輛,與省級移動指揮平臺共同組建移動指揮骨干網,“固移結合、前后聯動”模式保障極端條件下通信暢通。山東省是工業大省,提升工業企業本質安全水平是山東省應急管理的重要工作。山東對全省重大危險源企業進行安全生產監測,通過建設危化品監測預警系統,完成全省1190家重大危險源企業、784個裝卸棧臺、4210個重大危險源的感知數據和報警信息接入。建設非煤礦山監測預警系統,對重點企業開展監測預警改造,利用600余個鐵塔高點監控點,實現了對部分化工園區、危化品、非煤礦山等重大危險源視頻監控覆蓋,推動鐵塔高點與企業視頻形成“高低聯動”監控監測新模式。
黑龍江:立法打通數據共享難點堵點,系統規劃應急管理體系為促進全省信息資源共享,黑龍江省制定《黑龍江省應急管理廳信息共享管理細則》、《應急管理數據治理技術規范》、《政務信息資源目錄編制指南》等一系列管理辦法,為應急業務應用和數據資源共享提供數據資源清單。對于一些關鍵數據獲取難的問題,采用“要”、“買”、“采”等手段,豐富數據種類,解決數據內容、缺失字段等問題。目前數據治理系統中已匯聚了51個單位、160余億條數據,并且達到常態化更新。在應急管理系統方面進行系統性規劃設計,建成覆蓋監測預警、輔助決策、監管執法、救援實戰和社會動員5個業務領域共24個系統,打破傳統“煙囪式”信息系統建設模式,實現全省應急管理系統統一認證、統一授權的“一站式”訪問。特別在監測預警系統上,改變了原來只能進行單一災種監測的被動局面,接入氣象、水利、林草、地震、自然資源等部門的實時監測數據,實現向綜合監測轉變。
陜西: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以數據為根本,構建應急“智慧大腦”
陜西省根據實戰需求,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全省衛星通信網,租用亞7衛星,為地質災害重點鄉鎮配備衛星電話7746臺,組建370MHz無線窄帶網,具備了突發事件應急指揮的通信保障能力,建設覆蓋全省市縣的應急指揮信息專網,進行了IPV6升級改造,與應急管理部和各市縣實現了四級互聯互通。同時,建成應急指揮視頻調度系統,利用應急移動平臺和窄帶無線通信可直接連線突發事件現場,實現對突發事件的指揮調度。建設應急管理大數據應用平臺(如圖2所示),實行信息集中存儲、統一管理,匯聚應急管理部、各有關廳局等近百個業務系統數據,包括530萬多家企業基礎信息,各類數據6.18億條,接入危化、尾礦庫、道路交通等視頻監控21000多路,為大數據應用與輔助決策打下了良好基礎。建成陜西省應急管理“一張圖”輔助決策系統,實現了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和應急專題數據的一體化集成、管理、展示與分析,為突發事件處理提供高質量的地理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撐。

圖2:陜西應急管理一張圖
從公開資料整理發現,除以上幾省,其他試點省份盡管各地基礎條件不同,信息化水平不同,但都是從加強監測預警網絡建設、建設統一應急管理平臺和應急大數據平臺、創新應急管理應用等方面發力(如圖3所示),實現不同部門間的數據協同,提升應急智慧化水平,這為運營商切入智慧應急管理的發展路徑提供了參考。

圖3:應急試點省關注領域
03、運營商賦能應急管理智慧化建設路徑探討
充分發揮運營商天地一體通信網絡資源優勢,完善應急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應急通信保障
通信網絡是應急工作中信息獲取、指揮鏈建立、現場事態同步、指令發布等環節的基礎保障。運營商可以充分發揮通信網絡資源優勢,提供有線和無線結合、固定和移動互補、天地一體完善的全災種應急通信網絡體系。加強無線網絡和衛星網絡建設,實現視頻會議系統、手機、固話、衛星電話、移動指揮車、手持單兵等多種通信終端確保在“三斷”“五斷”情況下可保持應急通信通暢。
通過運營商良好的客情關系,協同產業伙伴提供頂層設計咨詢服務
從國家試點成功案例的經驗來看,省級統籌規劃、建設、實施應急管理取得了跨越式發展,能有效實現統一監測預警、指揮救援、分析決策。運營商擁有良好的客情關系及業務基礎,可協同產業合作伙伴,從省級應急管理切入,統籌本地應急管理應用系統建設,提供省、市、縣三級應級管理體系建設咨詢規劃,從頂層設計入手,構建具有本省特點的應急管理體系,并提供個性化特色應急管理產品與服務。
有限開放運營商地理空間、實時定位、碼號等數據資源,為科學決策、信息發布、輿情管理等提供數據能力
科學高效的應急管理信息系統是智慧應急的核心,運營商應可以現有應急智慧支撐平臺為核心,加強產業合作,通過定制衛星通信設備、無人機等通訊設備,引入應急類業務應用層合作伙伴,打造“城市大腦”等綜合化場景化解決方案。同時在一定條件下有限開放運營商在地理空間、實時定位、碼號等方面的數據資源,為應急管理的科學決策、預警信息發布和輿情管理等提供數據支撐能力。
以安全生產為切入點,以5G、AI機器視覺、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助力化工、礦山等行業提升安全預警能力
安全生產一直是應急管理部重點關注領域,危險化學品、化工園區、礦山、燃氣等行業領域是當前安全生產工作的重中之重。借鑒標桿省的應急創新應用,運營商可根據行業特點在重點行業安全生產領域,通過5G+機器人、5G+視覺識別等手段對化工、礦山等企業中的設備狀態、氣體濃度、地下深層工作綜合環境、生產現場等進行實時監測,實現生產活動全方位智能化高精度識別、自定義報警和區域監控,提高危險環境下的安全生產管理能力,提升災害事故監測感知預警能力。
此外,運營商還可開發應急場景下的創新應用,如與鐵塔公司合作通過大數據等手段掌握實時受災人數,支撐災情核查評估等工作;通過視頻智能分析實現森林草原防火自動監測;開發“應急速達碼”等解決應急現場工作人員身份驗證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