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企業關注】進入21世紀以來,工業社會迅速向信息化、數字化過渡,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促進各行各業變革,尤其是醫療方面,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醫療行業科技革命進入智能時代。
智慧醫療借助5G技術,日益滿足在醫療衛生領域的多樣化需求。區別于傳統醫療模式,智慧醫療以數字化技術實現患者和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間的雙向互動,從而構建一個以患者為中心、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智慧化醫療新模式。
當下智慧醫療給人們帶來了諸多便利,哪些因素促進了智慧醫療的轉型?
1.社會現狀促進醫療智慧化轉型
我國人口老齡化情況加劇,將導致老年群體醫療、保健需求的急劇增長,對社會醫療資源形成壓力;一些慢性疾病產生了長期用藥和治療成本,增加了社會醫療體系的壓力;國內優質的三甲醫院資源主要集中于一二線大城市,經濟欠發達地區醫療資源并不充足;醫療專業技術人才缺失,我國醫療專業技術人才數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所差距。當前社會發展現狀及要求對醫療衛生服務提出了新的要求,醫院亟待改變運營方式,不斷探索醫療智能化轉型醫適應人們的就醫需求。
2.政策推進智慧醫療行業發展
智慧醫療是民生領域的重要應用,隨著多項醫療數字化政策的出臺和新醫改的深入,我國相關政府部門積極響應智慧醫院、智慧醫療的建設和投資,從新技術應用、政策鼓勵等多個維度提高智能醫療技術,推動醫療信息化。國家加大對智慧醫療各領域的支持力度,推進智慧醫療體系建設,給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3.技術進步實現智慧醫療建設
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傳感等技術的發展,使醫療輔助決策、輔助醫療手段得以實現。同時,醫院聯合醫療保險、社會服務等部門,在診前、診中、診后以及醫療支持等各個環節,簡化流程,使醫院信息化基礎建設投入成本大大降低,醫療信息在患者、醫療設備、醫院信息系統和醫護人員間流動共享,提高病人的就醫體驗,極大地提高了醫療工作效率。
與傳統醫療形式相比,智慧醫療可以緩解現有醫療體系哪些痛點?
1.醫療信息孤島
之前,不同醫療機構之間存在數據難以共享和流通,可能導致重復檢查、診斷和治療等現象。智慧醫療可以通過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實現醫療數據的安全存儲、高效傳輸和合理利用,提高醫療質量和效率。
2.醫療資源供不應求
城鄉之間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基層醫療存在水平低下,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智慧醫療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物聯網、遠程醫療等技術,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和擴散,縮小城鄉差距,提升基層服務能力。
3.醫學知識更新緩慢
目前的臨床指南醫學知識體系更新周期長,難以滿足精準個性化的需求。智慧醫療可以通過自然語言處理、知識圖譜、機器學習等技術,實現對海量文本數據的挖掘和分析,構建動態更新的知識庫,并為臨床決策提供可解釋性強的建議。
智慧醫療應用場景眾多,一起來了解下智慧醫療的應用場景!
1、遠程會診
智慧醫療依托5G高速率的特點,可以實現遠程高清會診和醫學影像數據的高速傳輸與共享,讓專家可以隨時隨地開展線上會診,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2.健康管理
智慧醫療依托5G、互聯網、物聯網傳感、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和數據建模等多種前沿技術構建健康管理服務平臺,為醫院提供慢病管理與亞健康人群管理能力,并通過用戶端和健康檢測設備實現日常健康狀態自查,助力醫院對患者的長期跟蹤診療,從而實現對亞健康人群、慢性病人群的有效健康干預。
3.醫療大數據
通過搭建智慧醫療大數據平臺,依托醫療資源的匯聚,建立數據共享開放標準和機制,支撐平臺、參與方拓展各自的特色應用,集約建設資源,帶動健康醫療產業服務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創新,從而構建智慧醫聯體,實現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的健康醫療服務新格局。
4.影像識別
智能醫學影像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醫學影像的診斷上,其主要應用于感知環節,目的是將影像進行分析,獲取一些有重要意義的信息;也應用于學習和分析環節,通過大量的影像數據和診斷數據,進行深度學習訓練,促使其掌握診斷能力,從而更精準的把握病情。
5.智能導診
目前,各大醫院普遍存在就診患者多、掛號窗口排隊時間長等問題,智能導診系統可根據患者的病情,為患者進行智能分診,并根據患者的問診信息,將患者引導至相應科室進行就診。除此之外,智能導診系統還能實時動態地顯示就診相關信息,為就診人員提供導航服務。基于此,可以實現線上掛號、線上繳費、住院辦理等功能,為患者提供就醫流程上的便利。
結語:在科技的支持下,智慧醫療快速發展,逐漸覆蓋我們的生活。與傳統醫療模式相比,智慧醫療有力的突破了其固有的弊端,正在以嶄新的樣式出現在我們面前,給人們的就醫過程及就醫服務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享受科技紅利的同時,我們也要不忘大力推進醫療科技的持續發展,如此,智慧醫療才能更好的為人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