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焦點新聞】如今,“互聯網+”技術正成為生態環境監管的手段。近年來,不少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應用新的數字技術,探索環境治理模式,創新環境監管手段,拓展污染防治方式。生態環境治理憑借數字技術,日益走向精細化、數據化、智能化。
隨著科技的進步,進行智慧化生態環境建設在不少地區落地生花,小編就整理了一些地方的智慧環境技術,看智慧化如何在實際應用中大放異彩的!
甘肅省:深化智慧監測應用,提升監測現代化能力
甘肅省生態環境監測系統深入開展空氣、水、土壤、聲、生態、污染源等監測工作,持續推進國家、省、市監測數據聯網共享,提升生態環境決策及監管的能力。在大氣環境監測方面,甘肅省建立以自動監測為主、手工監測為補充的大氣環境立體綜合監測網絡。優化完善常規空氣監測,建成由重點鄉鎮、全部縣區、重點區域組成的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網絡。結合各地污染物特征開展顆粒物組分、光化學、交通污染監測和源解析,深化沙塵天氣影響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預警,推動全省沙塵立體監測網納入“一帶一路”激光雷達觀測網,提升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準確率,全方位支撐精細化管理。實現生態環境監測“一套數”及生態環境核心業務全面信息化、重點業務應用全覆蓋。
河北省:積極探索監測數據創新應用為人民守好“第一道防線”
監測預警是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維系著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分布在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傳感器好比一雙雙“千里眼”,通過物聯網接入監測預警系統的“他們”,實時“緊盯”隱患點動態,捕捉地災隱患點細微和定量變化,將滑坡發生前的含水率、地表地下位移,泥石流溝谷內泥水位、泥水沖擊破壞、影像及降雨量等信息實時傳送到監測預警平臺,實現24小時不間斷監測,經綜合研判自動形成預警信息發送至監測責任人。目前,河北省已在一些治理難度大、受威脅人口多、致災體不穩定的災害隱患點安裝了專業監測設施,共計12處70余個各類傳感器,防災精準度大大提升。
云南省:深化生態環境監測改革 實施環境保護智慧化建設
在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下,通過持續優化生態環境監測站網體系建設,云南“天地空一體”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初步建成,實現對全省生態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和生態環境狀況監測的全覆蓋。十年來,緊緊圍繞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云南不斷深化生態環境監測改革,結合現代科技大力實施環境保護智慧化建設,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分析技術,全面加快生態環境監測和保護手段智能化、現代化建設,以大數據守護云嶺綠水青山。
河北省雄安新區:積極構建智慧監測體系 助力生態環境管理建設
雄安新區為構建與新時代生態文明典范城市相適應的智慧監測體系,在雄安新區依靠數據要素化的優勢,將環境監測數據列入重要的生態要素,以新基建項目為支撐,以業務需求為核心,以數據資源為主線,以實際場景應用為目標,以標準規范、信息安全、運維管理為保障,通過建設智慧監測體系完善雄安新區生態保護監管精準化、研判智慧化、決策科學化的發展格局,深化5G、無人機、區塊鏈、大數據等現代信息化技術在生態環境監測、溯源、預警、評估、執法、督查的創新應用,挖掘數據應用新方式,有力支撐雄安新區生態環境管理。
廣西玉林:打造智慧環保監測系統 搭建“生態云”大數據模型
科技日益發展,大數據、云計算在環保建設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人工智能、5G、遙感、無人機等多項“互聯網+”數字技術在助力智慧環境監測。廣西玉林通過搭建大氣環境網格化監管系統和環境綜合治理可視化監控系統,構建智能化大氣環境監測大數據分析平臺,結合無人機巡查等方法,精準識別并處理污染源。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