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企業關注】近年來,我國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大力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我國物聯網蓬勃發展。
眾所周知,物聯網是以感知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為主要手段,實現人、機、物的泛在連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傳輸、信息處理等服務的基礎設施。物聯網技術通過實時監控設備狀態、預測維護需求等方式,幫助企業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管理,顯著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和核心競爭力。
現如今,隨著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步伐加快,物聯網已成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密不可分”。
“十四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并陸續出臺一些列政策支持中國物聯網技術研發、應用落地和基礎設施建設等。
《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年-2023年)》提到,到2023年底,在國內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社會現代化治理、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民生消費升級的基礎更加穩固。物聯網應用方面,圍繞智慧城市、數字鄉村、智能交通、智慧農業、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慧家居等重點領域,加快部署感知終端、網絡和平臺,形成一批基于自主創新技術產品、具有大規模推廣價值的行業解決方案,有力支撐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IPv6在物聯網領域的大規模應用;實現到2023年底物聯網連接數突破20億的目標。
2022年6月,工信部、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發布《工業能效提升行動計劃》明確:推動5G、云計算、邊緣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節能提效領域的研發應用,積極構建面向能效管理的數字孿生系統;推動企業深化能源管控系統建設,鼓勵企業基于能源管控系統探索實施數字化碳管理,協同推進用能數據與碳排放數據的收集、分析和管理等。
......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5月底,我國已累計建成5G基站284.4萬個,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超過20.5億。截至2023年9月20日,我國蜂窩物聯網終端用戶已經達到21.48億戶,物聯網企業數量超過8000家,產業規模接近3萬億元。另據中國互聯網協會預測,到2025年,中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將達到80.1億。
目前,物聯網技術在制造業領域的應用愈加成熟和廣泛,有力支撐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舉例說明:
數據交互融合:通過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不同設備、不同職能部門之間的連接,使得數據可以實時交互和共享,實現萬物互聯;
設備接入與
數據采集:物聯網平臺通過數據采集與控制核心能力引擎,可以滿足大量設備的驅動接入,實現數據的分布式集群和高度穩定性。同時,通過數據接口的集成,可以實現不同設備、不同場景之間的數據共享,為生產和管理提供了全面、準確的數據支持;
構建智能制造系統:通過物聯網技術與工業應用的低代碼開發平臺結合,可以構建智能制造系統。該系統可以實現數據集中管控與共享,降低人為操作頻率,提高工作效率;
可視化數據管理:通過物聯網平臺的數據采集與控制引擎將采集到的數據存儲起來供開發和調用,再結合工業應用低代碼開發平臺,可以通過數據云倉將采集到的數據進行統一管理;
數據可視化與實時監控:物聯網平臺的數據采集與控制引擎將采集到的數據存儲起來供開發和調用,再結合工業應用低代碼開發平臺,可以通過數據云倉將采集到的數據進行統一管理等;
質量管理系統:基于物聯網平臺,這個系統可以實時采集、記錄生產過程中的數據,解決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問題。通過質量管理系統可以實時采集、記錄生產過程中的數據,解決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問題。同時,結合物聯網平臺可視化組態引擎具備的畫面回溯能力,可以將生產過程中的數據實時回放并還原生產場景,以便企業可以更準確地評估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
結語:總的來說,物聯網技術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強大的支持,為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不難看出,通過實現設備的互聯互通、數據采集和監控、以及智能化應用等手段,可以顯著提高制造業的效率和質量,實現制造業的高效、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