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企業關注】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致函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依托武漢市城投集團公司所屬水務集團籌建國家計量數據建設應用基地(城市水資源),這是目前國內首個獲批的國家城市水資源計量數據建設應用基地。
“籌建國家計量數據建設應用基地(城市水資源)(以下簡稱“國家基地”),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精神,進一步提升水資源計量數據應用水平,助推國家數字經濟戰略實施和計量數字化轉型發展的需要。“水務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 ,城市水資源是關乎國計民生、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資源。城市水資源計量數據應用水平是提升水資源利用率和發揮數據要素生產力的關鍵環節。加快推進國家基地建設,是落實新時代“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的具體體現。
近幾年來,水務集團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在智慧水務建設和智能水計量器具創新研發方面,持續加大投入,統籌推進,融合發展。率先在行業內制定《智慧水務專項規劃》并通過專家院士評審,依托調度指揮、集團管控、客戶服務、綜合保障等平臺,建成智慧水務“四平臺、一中心、一張圖、一朵云、一張網”的“41111工程”,搭建集團標識解析體系架構,推進智慧水廠、智慧污水處理廠、二次供水智能管控等建設,使水資源計量的各種類型和應用場景的數據具備了互聯互通的條件。
“依托水務集團調度指揮平臺搭建了全市供水信息統一監管平臺;金口水廠智慧化升級改造入選武漢市2023年度智能建造試點項目;‘武漢水務集團區塊鏈BaaS服務平臺’成功入選國家住建部‘2023年智慧水務典型案例’;在智能水計量新產品、新技術研發方面取得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軟件著作權等知識產權45項,為用戶提供多種水計量產品解決方案......”武漢漢水高新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自豪地說,正是這些成果的加持,為武漢市水務集團籌建國家基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水務集團于2022年開始籌備國家基地的申報工作,首先啟動了申報省基地工作。在湖北省市場監管局、長江委長江科學院、清華大學城市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幫助下,組成籌建申報專班夜以繼日開展工作,制定了專項籌建方案。“這個基地籌建,全國沒有先例,也不知道該怎么來建,只知道這個基地的建設及研究方向,契合了企業、行業、政府及國家城市水資源數字化轉型大的方向。大家反復討論、反復論證,方案被推翻了一遍又一遍,討論稿堆起來有快3米高了!”回憶起兩年來申報工作的艱辛,漢水高新公司的這位負責人歷歷在目。2023年4月,基地通過了由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北省標準化研究院、中南市政院、湖北省水協等單位組成的專家評審組評審。2023年8月,獲得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湖北省城市水資源計量數據建設應用基地在漢水高新公司掛牌。同年9月,市場監管總局發文擬籌建國家計量數據建設應用基地。獲知該信息后,武漢市水務集團提交籌建申請和基地建設方案,在全國60多個申報單位中脫穎而出,也是唯一一個以市屬地方國企為依托單位的獲批籌建主體。
國家基地將聚焦節水型社會建設和雙碳戰略,以“數字量水,智慧用水”為總體目標,立足于水資源“取、供、用、排、回” 全過程精細化管理,創新管理與應用模式,夯實水計量數據底座,不斷挖掘計量數據潛力、釋放計量數據潛能,創新管理與應用模式,打造水行業計量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賦能水行業高質量發展。
“我們將聯合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共同籌建國家基地。水務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國家基地建成后,將圍繞水資源、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等重點領域,不斷完善水資源監測感知體系,研究制定水資源計量數據質量評定以及溯源性、安全性評價等方面的計量技術規范,推進完善數字化水計量體系、人工智能大模型訓練數據集,完善不同場景下水計量的測量參數和數據規范,啟動研究城市水資源計量與智能調控數字孿生系統,建設城市水資源計量數據共享管理平臺,在城市管網漏檢、爆管定位、智能調壓、智能加藥以及城市綜合節水、降耗減排、精細控制與調度等領域,著力培育水計量數據應用新業態,有效提升水資源利用率,為水資源保護和利用提供有力計量保障。
國家基地建成后還將提高區域及城市水資源利用效率,更好地服務于長江大保護國家戰略,助力水生態保護、水環境治理、水旱災害防治等重要任務的落實,為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提供典型示范。
供稿 | 武漢水務集團
編輯 | 姚德春 金琳 沈浩辰
審核 |武漢城投 黨委工作部
原標題:首個國家城市水資源計量數據建設應用基地落戶武漢水務集團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