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城市在線】為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上海市各級黨組織正全力推進“智慧社區”建設。一起來看看吧~
“互聯網+醫療健康”
家住寶山區淞南地區的李阿婆一直患有高血壓、高血糖等慢性病,在居民區黨組織的協調下,李阿婆成功與家庭醫生簽約,此后,她就成了醫生的關注對象,時不時要提醒一些注意事項。
與以往通電話、短信溝通的方式不同,李阿婆與醫生的交流完全依賴一個平板電腦:即移動遠程訪視方式,這是一個為患者健康問診提供的新型渠道,有需要時,打開操作軟件呼叫醫生,醫生就會及時上線提供診療意見,構建了“規范服務”+“智能技術”+“閉環管理”的創新智慧家庭病床服務模式。原來家庭醫生兩周去上門查房1次,現在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每周不少于2-3次的視頻查房,甚至可以每天跟患者在視頻上見面,從而提高了家庭病床患者的滿意度。與之配套的還有一體式生命體征量測儀器,患者可實時了解自身體征及病史信息,實現健康自我管理,也便于醫生更好地知曉病情,及時調整用藥。
家庭病床作為醫院床位的補充形式,讓居民足不出戶就可以與家庭醫生面對面交流病情,提供十余個種類服務項目,以老年病、慢性病、康復性疾病為服務重點,實現院內外全過程的協同診療服務方案,有效地提高衛生資源的使用效益,降低醫療費用成本。
當前,寶山區已構建形成1個區級+14個街鎮級“一網統管”平臺,線上線下協同的精準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全新的城市治理模式正在形成,助力“智慧社區”建設。
虹仙智慧社區2.0
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虹仙小區建造于20世紀80年代末,共有3000多戶、近萬名居民。幾年前,這里擁有老舊小區的通病:基建老化、設備舊、人員雜、治安差、消防設施不完善等治理難題。
虹仙小區黨總支將智慧治理融入社區發展底色,打造虹仙智慧社區2.0版本,利用互聯網為社區治理帶來最大賦能。系統實現了一體化建設,呈現出滿滿的“科技范兒”。小區的整體概況通過數字孿生技術,撒點還原呈現在屏幕上,實現全場景可視化,包括小區內的人員管理、進出車輛、車位數量、終端監控、消防設備……通過一塊可視化屏幕,小區情況“一目了然”,就連一處小角落都不會放過。每天值班的負責人在屏幕右下角顯示,以便值班人員隨時聯系,及時處理突發情況。
小區在6個非機動車集中停放點安裝了70個聯網的煙感報警器,一旦出現煙霧報警,將自動向平臺、居民區工作人員以及物業保安等人員的手機發送警報,最大限度保障火災發生后滅早、滅小、滅在初期,為小區打造家門口的“防火墻”。
打開平臺的消防管理模塊,全小區消防設施的所在位置、最后巡檢時間、設備類型、使用狀態清晰可見,這些消防設施實行每月一檢,如果沒有及時進行巡檢,系統會自動報警。巡檢下來設備如有缺失,可第一時間通過微信小程序上傳報警。
此外,“數字化平臺”還可以對高空拋物實現動態監測,通過物聯感知識別是否存在拋物情況。物體下落的軌跡會以紅線的形式顯現在大屏幕上,就算是很小的東西從空中飄下來也能拍到,白天和夜晚都可以實時捕捉,實現精準鎖定,明確問題源頭,強化應急處置。
通過這次升級,小區的監控系統統一了,也更加全面了,405個監控覆蓋了小區的主要出入口、停車區、小區道路、垃圾分類站、居民樓門洞。同時,小區的101個樓棟內安裝了智能門磁,實現長時間未關門提醒,結合樓棟監控使用,可快速查找問題源頭。
“智能梯控”電動車報警管控系統
中環花苑小區位于普陀區萬里街道最東側,是2007年建成的高層住宅小區。近年來,隨著非機動車使用率不斷升高,停車難、充電難問題凸顯,“上樓入戶”、私自拉線、晝夜充電現象屢禁不止,給小區帶來嚴重安全隱患。
中環花苑居民區黨總支把遇到的新問題納入“紅色議事廳”平臺協商共議,及時溝通信息,分析研判問題,著力攻堅治理難點、疏通問題堵點,最終決定引入“智能梯控”電動車報警管控系統。
在街道相關職能部門的支持下,小區20個樓道40部電梯內全部安裝梯控設備。一旦有居民想把電瓶車等推入電梯,安裝在電梯內的探頭馬上就能監測到,并向居民發出語音提示,提醒居民非機動車不能進入電梯內,電梯會自動“罷工”,直到電瓶車被推出。同時,監控室會同步獲得信息,通知物業、保安人員會及時趕到現場進行勸阻。
居民區黨組織帶領“三駕馬車”全面引導居民養成愛護樓道環境、規范安全充電的好習慣,并以點帶面復制推廣,讓充電設施發揮最大功能,把電瓶車充電消防安全風險降至最低,為居民營造一個整潔安全的居住環境。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中環花苑小區已基本解決樓道非機動車停放現象,樓道漸漸美麗潔凈起來,居民的滿意度安全感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