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企業關注】一般情況下,藥企開發一款新藥大約需要十年甚至更久,耗費的資金也是按億為單位計算。而利用AI技術加以輔助,時間和資金成本將會大幅降低。耗時從“年”到“月”,投入成本也倍數下降。
經過30多年發展,浦東已經成為國內生物醫藥產業最集聚、產業鏈最完整、研發管線最多、新藥成果最突出的區域之一。同時,作為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浦東人工智能產業正呈現集聚和引領發展態勢,企業群體覆蓋完整產業鏈。這兩大先導產業正發揮1+1>2的效應,AI激發出生物醫藥創新的無限潛能,力促產業從“制藥”到“智藥”,成為當之無愧的新質生產力。
耗時從四年半到八個月
投入從數千萬美元到數百萬美元
在張江科學城內已有多家企業正用人工智能開展生命技術的研發。其中,英矽智能被譽為“AI制藥賽道頭部企業”。英矽智能聯合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博士表示:“創新藥研發關乎所有人的健康,英矽智能以生成式AI等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新質生產力為動力,旨在打破行業內卷困境驅動差異化創新,降本增效地為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帶來更多解決方案。”
現代醫學發展至今,世界上仍有數千種疾病面臨“無藥可醫”甚至“無藥可用”的困境。而傳統藥物發現耗時漫長成本高昂,且伴隨著極高的失敗率,超過90%的候選藥物在關鍵的臨床驗證階段折戟。人工智能的出現為流程優化與效率提升帶來了希望。
AI+制藥,顧名思義就是指在藥物發現、設計、合成和生產過程中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時代信息技術手段輔助藥物設計、藥物管理等多個制藥環節。當AI遇到“制藥”能激發多強的生產力?這就需要真實世界的有力驗證,包括臨床前實驗驗證和臨床階段驗證。
近日,英矽智能發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一項研究提供了這一例證。該研究全面闡述了其首款由生成式AI發現和設計的潛在全球首創TNIK抑制劑從人工智能算法開發到2期臨床試驗的研發歷程,并首次披露了該候選藥物在臨床前實驗和臨床試驗中的數據和表現。
任峰博士介紹,這款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的小分子候選藥物,從AI賦能的靶點發現到AI輔助的分子設計優化,再到臨床候選化合物的確定,共耗時不到18個月、僅投入數百萬美元,遠低于傳統方式四年半的時間與數千萬美元的投入。“在這個項目里AI制藥工具獲得了充分的驗證。我們期待INS018_055在2期臨床研究中有良好的表現,為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同時為AI制藥行業帶來更堅實的例證。”
文章詳解全球首個由AI發現的創新抗纖維化TNIK抑制劑的研發過程,揭示了生成式AI技術在推動行業變革方面的巨大潛力,并凸顯了AI驅動的藥物發現方法帶來的降本增效優勢。
據悉,2021年至今,在自有人工智能平臺的賦能下,英矽智能已搭建涵蓋30余條管線的多元化療法組合,提名18款臨床前候選化合物,并將其中6個領先項目推進到臨床階段。
在浦東
AI與生物醫藥實現“雙向賦能”
實際上AI制藥并非是近幾年才誕生的新概念,但在最近十年里,隨著人工智能和計算機技術的爆發式增長,AI制藥行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在浦東,已有一批全球創新企業加入了這場“加速跑”。
早在2021年10月,在中國科學院陳凱先院士、蔣華良院士、饒子和院士創始倡議和見證下,張江AI新藥研發聯盟正式揭牌成立。聯盟成為了推進AI與醫藥跨界交叉融合、數據資源共享、技術迭代升級的重要紐帶,并在兩年間就取得了不少成果,匯聚了更多的AI新勢力。
在張江AI新藥研發聯盟的名單內,既有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還有科創板CRO(醫藥研發外包)第一股美迪西生物醫藥以及晶泰科技、英矽智能、深勢科技等有明顯人工智能特征的企業。
如作為浦東人工智能的代表企業,晶泰科技就在位于張江的上海總部內“配置”了AI+機器人實驗室工站集群,在其全球布局的智能自動化實驗室中,擁有機器人工作站200余臺,面積逾5000平方米,研發工程師150余人,以AI+實驗機器人為驅動力,通過AI技術賦能藥物研發,晶泰科技讓更多新療法實現“從0到1”的創新突破。
醫藥研發行業長期以來面臨著“雙十定律”,即需要耗時超過10年、10億美元才有可能上市一款新藥。如今AI+生物醫藥的“雙向賦能”,正在打破以往的“困境”,讓更多創新藥加速“問世”,惠及全球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