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企業關注】網上繳水電費,辦證免排隊,不見面審批,成為張店的尋常景象;極端天氣應急預警,河道垃圾可被自動識別,工業噪聲、城市噪音可被自動監測,城市環境變得更加宜居;全息感知的十字路口可智慧監測交通壓力,實現從“車看燈”到“燈看車”的跨越……今天,越來越多的便捷服務普及,智慧城市建設不斷邁出新的步伐。
福建漳州
近年來,漳州市持續開展城市綜合管理工作。2014年,漳州市投建數字城管平臺,運行以來成效顯著,成為漳州城市管理的“大管家”。2019年,為進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和智能化水平,漳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將漳州數字城管升級為智慧城管,同步建設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2020年5月完成建設并投入試運行,6月實現與部級平臺互聯互通,12月順利通過國家行業專家組驗收。
山東威海
威海市依托“愛山東”政務服務平臺,上線146項便企利民“一件事一次辦”服務,市縣兩級476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全省通辦、跨省通辦;“愛山東”移動端上線1180項應用服務,讓企業和群眾辦事由“線下跑”變為“掌上辦”。張女士到環翠政務大廳辦理便利店經營營業執照,工作人員建議她通過“便利店一件事”一次辦理相關證照。張女士通過“愛山東”APP出示電子身份證,不僅辦理了營業執照,還順帶辦理了食品經營許可證等。
河北廊坊
近年來,廊坊開發區加快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化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加速城市能級躍升,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廊坊開發區與華為深度合作,利用華為的數據中心優勢,打造“政務云”“企業云”兩朵“云”,推動部門、企業的相關業務系統向平臺遷移。“政務云”實現了與30個部門的所有應用系統的數據融合匯聚、集中共享和互聯互通;“企業云”則為企業降低信息化建設成本、促進共享經濟發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重要支撐。
河南許昌
近年來,許昌市東城區不斷踐行“讓市民在城市生活更舒適”的工作目標,堅持“以智管城”,將視頻監控與智慧城管平臺有效結合,通過信息采集員、“智慧城管”App、群眾熱線投訴等智慧化手段,找準小切口、服務大民生,多渠道收集各類城市管理問題。在先后開展油煙治理專項整治、環城路綜合專項整治等行動中,各類城市管理問題發現得更早、解決效率更高,數字賦能讓城市管理實現“耳聰目明”,市民滿意度持續提升。
江蘇徐州
近年來,徐州市統一全市空間定位基準,建成時空大數據中心,構建基礎地理實體數據庫,城市基礎測繪建設事業發展成效顯著。針對試點任務要求,徐州以建成“全域覆蓋、聯動更新、按需服務、開放共享”的新型基礎測繪體系為目標,選擇市區重點區域和沛縣全域作為“試點中的試點”,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重點圍繞測繪產品、生產組織、應用服務和標準規范“四個體系”,開展系統性、創新性研究探索,在數據生產、工藝流程、標準體系和服務應用等方面取得了技術創新和改革提升,形成了具有“徐州特色”的基礎測繪轉型升級發展模式。
浙江杭州
杭州積極推動數據資源向民生領域延伸,讓廣大市民享受到數字化帶來的便利。例如,在醫療健康領域,杭州通過構建電子健康檔案和醫學檢驗檢查結果互認機制,實現了醫療資源的共享和優化配置,提高了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延伸到民生服務、基層減負等領域,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杭州正致力于將數據作為推動城市轉型升級和產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激發數據要素乘數效應,在金融服務、商貿流通、交通運輸、文化旅游、醫療健康、綠色低碳、生態環境等領域,打造一批“數據要素×”示范場景,培育數據產業,加快數字經濟二次攀登。
湖南長沙
近年來,長沙緊扣企業群眾高頻辦事需求,聚焦“減證便民”持續發力,堅持改革引領、數字賦能,加快推進電子證照擴大應用領域,圍繞“政銀合作”“教育考試”等重點民生領域不斷豐富“無證明城市”線上線下服務,推動應用場景向基層不斷拓展延伸,數字政務能力顯著提升。
廣東深圳
近年來,深圳大力發展智能建造,加快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與工程建設領域深度融合,持續提升現代建筑業綠色低碳智能化融合發展水平。發展智能建造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對加快推動建設行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按照住房城鄉建設部和廣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部署要求,深圳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智能建造為突破口,以綠色化、工業化與智能化融合發展為主攻方向,以先行示范標準打造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典范,在工程建設領域加快構建現代建筑產業體系、形成新質生產力,取得積極成效。
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政策的持續扶持,相信更多城市將繼續在智慧城市領域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