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時事聚焦】今天是全國低碳日,作為全國節能宣傳周中的重要活動,今年全國低碳日以“綠色低碳,共筑美麗中國”為主題。生態環境部攜手多個部門和單位,以應對氣候變化重點工作為主要內容,精心策劃了“線上+線下”宣傳教育活動,向公眾普及低碳發展的核心理念,深入解析應對氣候變化的科學知識。同時,各大媒體也積極響應,圍繞“低碳生活,珍愛家園”等主題,進行了相關的宣傳活動。
而在今年的推廣活動中,有一個話題熱度非常高——身邊的“低碳”小事。眾所周知,“低碳”理念是目前我國實現雙碳發展的一個重要發展理念,這個過程中,涉及到了非常多關于環境保護、資源利用、能源開發的課題。與此同時,我們的生活也因為“低碳”發生了改變。
舉個簡單的例子。從限塑令到禁塑令,相關政策實施總會引發激烈討論,而實際生活中看起來我們卻有好像沒有受到什么影響,潛移默化之中我們也漸漸習慣了自帶購物袋,并且接受了不使用塑料吸管來喝飲料。再比如自動開始嘗試用電子發票代替紙質發票后,不但紙質發票變少了,開票報銷等工作也變得更加便利。
諸如此類的變化還有很多,像是光盤行動、垃圾分類……而對于老百姓來說,實際上這些給地球“減負”的舉措,落實下來無非就是隨手關燈、節約用水、適量點餐、合理用紙等隨手之勞。因此我們也可以自豪的說,低碳這番大事業,是我們隨手的小事鑄就的。
而與此同時,在全國低碳日,我們或許同樣應該看到科技發展在低碳這件事上的長期努力。
一方面,科研機構和高校在能源、環境、材料等領域開展大量研究,為低碳技術的突破提供理論支撐,催生出了包括清潔能源技術、碳捕集與封存技術、智能電網技術等現代技術,這些基礎有的為交通產業減碳提供了幫助,有的則進一步提升用電效率減少了電能浪費,還有的更直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了資源利用了起來。
另一方面,科技發展推動了低碳產業鏈整合。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可以更加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實現信息的快速傳遞和資源的優化配置。而企業利用這些技術來監測和管理能源消耗則進一步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環境風險。同時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協同合作也因此變得更加密切,整個產業流程變得更加綠色完善。
簡單地說,通過技術創新、信息技術的應用、產業鏈協同、政策引導與支持以及市場需求驅動等多種方式,科技發展為低碳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動了社會實現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生活中的一些低碳小事,都在為整個產業提供幫助。低碳生活因為科技變得輕而易舉,因為每個人的堅守而得以長期維持。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