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本站速遞】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我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科技進步在重塑著我們的日常。最近,城市發展有哪些動態呢?小編在本文中做了整理,一起來看!
北京:2025年智算供給規模達45EFLOPS 兩年打造AI原生城市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總經濟師、數字經濟專班執行長唐建國表示:“北京市明確提出,到2025年本地智算供給規模達到45EFLOPS,形成北京市內東西南北四個億級以上算力中心,構建‘京津冀蒙’算力供給走廊,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應用提供高效的算力供給。同時,推出一系列人工智能商業場景,預計利用兩年時間打造AI原生城市。”
山東濟南:到26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力爭突破600億元
濟南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解讀近期發布的《濟南市新一代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根據這份行動計劃,濟南將推動當地人工智能產業提檔升級,謀求實現發展新飛躍。到2026年,山東濟南市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突破600億元,人工智能企業達到500家,形成50個人工智能通用、垂直領域大模型產品,累計培育300個以上人工智能典型應用場景。
南京市成立智能建造產業協同發展聯盟
當下,智能建造已逐漸成為建筑行業的新質生產力。南京召開智能建造工作推進及產業聯盟成立大會,搭建全產業鏈交流合作平臺、促進產學研用成果轉化。會上,全國首個智能建造項目集聚區亮相,并舉辦南京市智能建造成熟技術(產品)實踐應用案例及場景成果展示會。在此前項目集聚建設發展的基礎上,南京市發布市區兩級集成性智能建造發展政策,進一步拓展數字化產業應用場景,孵化落地產業。
四川出臺全國首個省級產業科技人才教育一體發展規劃 推進產業科技人才教育相互賦能高效融合
《四川省產業科技人才教育一體發展規劃》近日印發,作為全國首個省級產業科技人才教育一體發展規劃,《規劃》聚焦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產業科技人才教育相互賦能、高效融合。《規劃》提出,到2027年,四川產業科技人才教育一體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展望2030年,總體實現產業科技人才教育深度融合、一體發展。
福建:建立國有企業研發投入穩步增長機制 構建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激勵和服務體系
福建省委書記周祖翼7月8日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會議。會議審議了《關于加快推進國有企業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要求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助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要建立國有企業研發投入穩步增長機制,進一步完善新型科研組織模式和資源配置方式,開展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構建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激勵和服務體系,加快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要強化創新要素支撐,以數字賦能科技創新,發揮國有企業引才育才重要平臺作用,與高校、機構聯合培養人才,著力打造技術人才、管理人才配置合理的創新型人才隊伍。
山東省印發行動方案 推動到2025年全省鋰電池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
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部門近日聯合印發《山東省鋰電池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特色化、規模化、國際化為發展方向,聚力攻堅鋰電池關鍵核心技術,加強與新能源汽車、儲能、消費電子等領域協同配套,推動到2025年,全省鋰電池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初步形成涵蓋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電芯及電池制造、終端應用、拆解回收等的產業鏈條。
上海發放首批完全無人載人車牌照 浦東部分路段開啟應用
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上海發放了首批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許可,也就是俗稱的“完全無人載人車牌照”。這也意味著四家獲證企業可在浦東部分路段實現全無人載人的車輛應用,市民可以通過相應軟件預約乘坐這些無人車。目前,所有示范應用階段無人載人車輛都是免費體驗。在完成至少單個車輛5000公里的示范應用,并驗證車輛運營系統及載人運營的安全性、可靠性后,相關部門會對這些企業和車輛進行最終評估。如果通過評估,這些企業就能在指定區域內進行自動駕駛車輛的商業化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