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企業關注】試驗區聚焦構建適應數字化發展的制度體系,通過一體化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完善適應新產業新業態創新發展的監管政策,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和政府治理能力,助力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打造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
探索城市精準治理新路徑
一、案例簡介
重慶市針對管理單元多、橋梁隧道多、高層建筑密度大、地下空間復雜、社會治理風險點多、“大城市病”制約宜居宜業宜游等問題,堅持以三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以下簡稱三級治理中心)為抓手,以一體化智能化公共數據平臺為支撐,以構建量化閉環的數字化履職能力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制度規范體系、安全保障體系為目標,聚焦黨建統領、經濟發展、設施運行、社會治理、應急動員、文明創建、生態景觀、生產生活服務等八大領域,用數字化改革引領工作體系重構、業務流程再造、體制機制重塑,實現城市運行和治理全域覆蓋、全程感知、全時響應、全景賦能,全面提升超大城市發展能力、服務能力、治理能力。
二、主要做法
發揮直轄市扁平化管理優勢,依托數字重慶“1361”總體框架,建成“一體部署、三級貫通、五級調用、多跨協同”的三級治理中心,實體化運行1個市治理中心、41個區縣治理中心和1031個鎮街治理中心,構建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鍵智達”、執行“一貫到底”、監督“一覽無余”數字化協同工作場景。市治理中心是“城市大腦”,通過構建八大板塊、統籌協調六大應用系統、貫通區縣和鎮街治理中心,打造“感知預警、決策指揮、監督評價、復盤改進”閉環工作體系下的智能中樞。區縣治理中心是“實戰樞紐”,是賦能城市運行和治理的區域性屬地化綜合節點,承接市治理中心、統籌調度鎮街治理中心,發揮聯通上下、銜接左右的作用。鎮街治理中心是“執行末端”,上聯區縣、下通村(社區)和網格,實現綜合集成、條抓塊統,確保“大事不出鎮、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一)建立“專班、板塊、跑道”多層級工作機制。組建由市委副書記和分管副市長任召集人的三級治理中心建設專班。市、區縣治理中心設置8大板塊,下設63條跑道、細化設置200多條子跑道,逐一落實跑道長、子跑道長。建立“副秘書長聯系、板塊長統籌、跑道長牽頭推進”工作機制和市帶區縣、區縣帶鎮街工作機制,壓實工作責任。
(二)建成“物聯、數聯、智聯”的物聯感知系統。創新構建“松耦合、分布式、多層級”感知系統架構,推動感知資源“建管用營”全生命周期管理,構建多網融合指揮調度體系,加快視聯網全域覆蓋,實現市域感知設備的統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感知數據的集中共享。累計接入感知設備近700萬個,災害預警監測能力不斷提升。
(三)構建“實時、高效、廣泛”的城市體征指標體系。按照實時性、預警性、回溯性和可評價性原則,構建城市運行體征指標體系,其中風險類指標需設置預警閾值。建立韌性安全城市體征指標庫,接入1700余項體征指標并實現實時動態監測,推動城市治理從定性向定量轉變。
(四)建立“指揮、調度、執行”的關鍵績效管控體系。聚焦中心工作、重大緊急問題和重要目標任務,按照市、區縣、鎮街劃分思路,分板塊、跑道、子跑道三級,梳理出關鍵績效指標(KPI)102個,通過駕駛艙一屏展示決策執行、風險提示、管控結果、實施過程,形成閉環管控中樞,全量全時全要素監測反映城市運行治理、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五)建立“韌性、安全、智慧”的城市風險一張圖。圍繞主要風險點位,推動地理信息系統(GIS)建設和數據歸集,接入40類圖層、43類13.6萬個易發多發風險點、11萬公里管線,實時監測各類風險。按照“一點一策一預案”,制定風險閉環處置預案1800余個,并進行模塊化流程化配置。推動火情、水位、雨量、PH、壓力等254類、452萬個感知設備落圖至風險點位,實現風險實時預警、一圖掌控。
三、案例成效
(一)統籌調度能力增強。建立快速響應和閉環處置機制,實現事件發現、上報、處置、反饋、監督的量化閉環、高效
智慧管理。三級治理中心已匯聚600萬余件事件,每天實時辦理約3萬件,辦結率達94%。以“數字防汛”應用為例,針對磁器口古鎮“十洪九淹”的問題,利用洪峰推演、淹沒分析模型和風險普查結果,智能生成撤離方案,指揮調度時間壓減50%。2024年7月12日,磁器口古鎮超警戒水位0.48米,通過智能推演淹沒范圍,提前轉移疏散群眾,有效應對洪峰過境。
(二)風險管控能力增強。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監測體系,加快業務事項向三級治理中心歸集,推動“危巖地災風險管控”“民呼我為”“根治欠薪”等202個應用接入三級治理中心,實現城市運行全域覆蓋、全程感知、全時響應、全景賦能。以“危巖地災風險管控”為例,2023年10月,受持續降雨影響,巫山縣銅鼓鎮兌窩子坪發生山體滑坡,通過前端感知設備監測到房屋裂縫位移,提前安全撤離103戶196人,未造成人員傷亡。
(三)公共服務能力增強。聚焦企業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線80余件“一件事一次辦”,辦事環節、辦理時間、申請材料分別減少74.6%、72.3%、60.1%。以教育入學“一件事”為例,全面深化數據共享、簡化入學流程,過去平均需要跑3次、交4份材料、耗時超15天,現僅需提交學生家長身份證,5天內就可收到入學通知書,累計已為全市40萬名學生提供高效入學服務。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