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標準遲未制定
古人云:“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智能家居行業發展已有十年的時間,但相關的行業標準卻遲遲未能制定出來,智能家具是一個多行業交叉覆蓋的系統工程,各設備廠商按照不同的接口標準與協議生產設備,其結果是:不同設備之間的互連、互通變得非常困難。因此,建立共同遵循的標準與協議是發展智能家具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目前,智能家具領域的標準尚未成熟,但我們希望國內的智能家具行業標準可以盡快制定出臺,促進行業快速發展。
三、解決方向:操作簡單、實用是目標
對于目前智能家居行業出現的這些問題,有業內人士提議,現在企業在生產智能家居產品時,應該充分考慮大眾消費者的使用習慣,產品操作盡量簡單、實用。如果業主說智能家居產品太復雜,不愿意購買時,這就不是一個真正的智能化產品。
中國物聯網產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柏斯維認為,未來智能家居產品操作步驟應當簡單明了,甚至增加操作的娛樂性、趣味性,比如增加電子商務功能、游戲功能、在線支付繳費功能、查詢功能等。此外,綠色節能也應貫穿智能家居的使用過程中,比如控制家庭電器待機耗電量,對廚房設備以及烹飪進行智能管理,利用智能化手段,降低家電能耗。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現在智能家居行業發展時間不長、技術和產品還不成熟、行業不規范、特別是企業在生產的時候,往往依據標準、企業標準等不同的標準進行生產,整個行業缺乏統一的標準。智能家居行業應該像安防行業一樣,根據不同產品的特性,建立相應的產品生產、產品準入標準,形成一套完整的標準體系,做到產品標準化,才能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四、行業前景:2016年智能家居將迎來大爆發
據工信部不完全統計,我國2010年物聯網市場規模已接近2000億元。物聯網終端出貨量每年有30%復合增長率,但交通、物流、智能家居和智能醫療四大領域占整個市場份額80%以上,電信運營商只有3%-5%左右的份額。預計大爆發將在2016年,2020年中國物聯網終端市場規模可超35-40億。
智能建筑在中國的發展大概分成了四個階段:萌芽期、開創期、徘徊期和融合演變期。萌芽期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1999年。這是智能建筑在中國的個發展階段,整個行業還處在一個概念熟悉、產品認知的階段,這時還沒有出現專業的智能家居生產廠商,只有深圳有一兩家從事美國X-10智能家居代理銷售的公司從事進口零售業務,產品多銷售給居住國內的歐美用戶。
開創期是從2000年至2005年。2000年,可以說是智能建筑、智能家居的概念年。通過廣播電臺、電視、報紙和雜志等諸多媒體的廣泛宣傳,相當一部分人開始知道這個概念。各小區的開發商在住宅的設計階段,已經或多或少地考慮采用智能化功能的設施,少數住宅小區已經配套了比較完善的智能家庭網絡,并在房地產的銷售廣告中,開始將智能化作為亮點來宣傳。一些對科技發展動向和市場趨勢敏感的科研機構和有實力的公司,當時已經看到這個市場的廣闊前景,意識到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開始有所行動。
徘徊期是2006至2010年,也就是大家所說的低迷期。2005年以后,由于上一階段企業的野蠻成長和惡性競爭,包括行業自身的一些局限,給智能家居行業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包括過份夸大智能家居的功能而實際上無法達到效果;廠商只顧發展代理商卻忽略了對代理商的培訓和扶持,使代理商經營困難、產品不穩定,導致用戶高投訴率。行業用戶、媒體開始質疑智能家居的實際效果,市場銷售的增長速度開始減緩,甚至部分區域出現了銷售額下降的現象。2005年至2007年,大約有20多家智能家居生產企業退出了這一市場,各地代理商轉行的也不在少數。
融合演變期則是2011年至2020年。進入2011年以來,市場明顯看到了增長的勢頭,由徘徊期進入了新一輪的融合演變期。行業也開始出現了許多新的技術趨勢,如云社區、智能一體化等。業內也出現了不少實際運行效果良好的智能系統項目。接下來的3~5年,行業一方面進入一個相對快速的發展階段,另一方面協議與技術標準開始主動互通和融合,行業并購現象開始出來甚至成為主流。
結語:
智能家居是物聯網在家庭生活中典型、現實的應用,它遲早會像電視、冰箱、空調、手機、電腦一樣進入千家萬戶的,成為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這已經是政府官員、教授專家、行業大客戶以及運營商高層達成的共識。業內專家認為,物聯網大潮下的智能家居行業在中國乃至*都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就目前的發展趨勢分析,預計在今后的幾年內*將有上億家庭構建智能、舒適、的家居生活。相信隨著智能家居行標的制定、市場的繁榮,智能家居不久將會在平常百姓家大放異彩。
【中國安防展覽網原創稿件聲明】:凡注明“中國安防展覽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或音視頻),轉載或部分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中國安防展覽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