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來自無為的另外一家產值在兩億元左右的電纜企業——安徽怡和電纜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黃告訴記者,“怡和是一家效益比較好的企業,每天還能三班倒加工產品。”而之所以能夠做到如此,是因為公司將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競標方面,并深諳招投標市場上的訣竅。
黃告訴記者,“這得益于老板對市場的把握比較好,業務員全部在外邊拉訂單,老板親自帶隊做銷售。遇到有需求的企業,就會參加競標。有時候招標時和對方建立信任,后邊二期、三期、四期的工程都不用再進行招標了,就直接用我們的產品。”
黃同時透露,“棄標這種情況在行業內也時有發生。招標時往往會涉及到許多種類的電纜,有些產品型號不好生產,他們如果需要從外邊購買再供貨,高于生產成本就劃不來了,這樣就可能會棄標。中標企業往往是*單先虧本,建立關系后,靠之后的單子掙錢。”
如果這還算對行業*的委婉披露的話,常州安凱特電纜有限公司一名大區在打給記者的中則直接表示,“現在這個行業過剩程度已經快沒法做了,整個行業從頭到尾充滿著*。”
他告訴記者,“每次招標,來自安徽、河北的企業少則五六家,多則幾十家,而招標企業則根據誰報的價格低將標給誰。在中國大唐集團公司2012年11月電纜集中采購項目——呼圖壁項目、新疆風電項目競標中,這家企業敗于兩家出價更低的企業。”
“以中標的企業正常來說都沒法生產,只有偷工減料降低成本。更可怕的是,很少有人能管這些事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則告訴記者,“采取跳米還好一些(這不涉及產品質量),更可怕的是偷工減料,如黃銅包紅銅、銅包鋁等方式來降低成本。”而當記者問及“這樣做不怕被發現嗎?”對方的回答則是,“給錢啊!在驗收時給驗收人員做做工作。”。
電纜企業:中標之憂
記者在對電纜企業進行一線采訪調查時發現,當下很多電纜企業的設備利用率不高。安徽電纜集團有限公司辦公室的一位黃姓告訴本報記者,“我們的設備利用率不到60%。現在市場上銅的價格不穩定,通常都是有訂單后才生產。如果再有庫存,風險就更加難以控制。”事實上,在安徽省無為縣長淋工業區里,這家產值能達到幾億元的企業經營得還算可以。“我們的銀行負債還少一點,有的企業銀行負債很多,如果不生產不行呀。”黃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