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城市在線】“陳女士,家里遇到什么緊急情況了?”鄰居郭先生通過手機收到陳女士的求助后立即敲響了她家的門,幾分鐘后,同樣收到求助信息的小區物業也來到陳女士家。
“我一個人在家,聽到外面有異響,怕是小偷,也不敢打電話,就通過手機發了求助信息,看到你們都來了,我就安心了。”陳女士表示,一鍵求助的功能非常實用,真正實現了鄰里間的互幫互助。
原來,這是市房管局*的“共享”救助服務,依托自主開發的“蓉安居”APP, 專門為保障房居民打造了一鍵求助功能,在發生緊急情況時,鄰居和物業可時間收到求助信息并且給予幫助。
“共享”救助服務是成都市打造“智慧化保障小區”的重大探索,通過眾多技術手段建立的應急救助體系,讓保障房居民真正感受到了城市發展的溫度。
發生緊急情況
“共享”救助讓大家來幫忙
考慮到保障房小區內有不少生活不便的孤寡老人、殘疾人等,“共享”救助服務顯得非常實用。
“如果他們在家遇到摔倒、暈倒等緊急情況,就可立即通過蓉安居APP發起一鍵求助,并通過文字或者語音的方式發送,收到信息的鄰居和物業可立馬派人上門提供幫助。”市房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共享”救助還可以利用智慧手段自動進行“異常行為分析”,平臺接到預警提示后,物業主動上門解決實際困難。“我們借助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已全新打造了一個包含智能終端、智能手機APP、智能小區物業服務平臺、智慧保障小區管理服務平臺等軟、硬件的智慧保障小區綜合管理服務平臺。”該負責人介紹說。
“以周大爺為例,以前每天他都會進出小區四五次,考慮到他是孤寡老人,如果一連兩三天他的行為習慣與之前不同,平臺就會立即發出預警。”該負責人介紹說,這是平臺對大數據處理和分析的結果,遠比人工更加智能。
同時,這個平臺還可與屬地社區、公安等部門進行聯動,一旦有陌生人出入,平臺會向工作人員提示對方是否是常住人口,以此防止轉租、轉借等違規行為發生及小區外來人員安全隱患,“掌握該類人員出入情況,保證小區安全。”
體驗便民服務
朋友來訪可發電子通行證
通過平臺的“蓉安居”APP,住戶們還可以隨時體驗智慧保障小區提供的多樣、科技、時尚、方便、快捷的“便民”服務。
記者看到,廣大住戶能夠隨時隨地通過使用“蓉安居”APP查收各類通知公告、溫馨提示。使用門禁卡、*、天府通、員工卡等各類卡片開門,使用安全的動態密碼開門,還可以使用手機一鍵開門、遠程遙控開門。
有親友來訪,還可以給他們發放微信上的電子通行證,省去繁瑣的門崗盤問、登記,自動化完成訪客管理,親朋好友方便地進入小區。市民張先生來翠屏北里小區走親戚時,不禁感嘆“這樣的智能平臺比自己居住的所謂小區方便多了!”
幾天前,小區住戶劉女士發現水漏水,隨即打開“蓉安居”APP,拍照完成在線報修。幾十秒后,物業中心已完成派單、上門維修,得到了劉女士通過手機給出的“非常滿意”的評價。
使用這款APP時看到,對小區管理、服務、環境、供水供電等有任何意見和建議,也可以在“蓉安居”APP上隨時提出來,管理部門可隨時對物業的響應和處理情況進行監管。
居民還通過“蓉安居”APP主動向鄰居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有分享避暑方法的、有介紹小兒用藥經驗的、有在工作單位詢問小區停水停電情況的……給居民提供了方便的溝通渠道,實現多維度的“惠民”。
貫徹互聯網+
促進智能化的全面提升
據了解,該平臺在翠屏北里小區上線僅1個月,覆蓋居民900余戶、平臺用戶2300余人,使用覆蓋率近100%。已處理自動預警預報異常事件1起、自動發現老齡關愛對象異常事件3起、受理在線報修16件、處理在線投訴15起、處理緊急求助事件5起。據介紹,該平臺目前只在翠屏北里保障房小區試點,下一步將逐步在全市其他公共租賃住房小區進行推廣。
這也是市房管局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市第十三次*關于“提升智慧治理,大力實施‘互聯網+城市’行動,運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深入推進網絡理政,構建城市智慧治理新模式”要求下的成果之一。平臺極大促進了保障對象和保障資源管理智能化、保障小區物業服務智能化的全面提升,不僅節省了人力成本,而且極大提升管理和服務效率。
與平臺共同工作的,還有建設在市房管局內“互聯網+”環境下的保障住房監測管理大廳,不僅實現了對4萬多套保障房的數字化管理,還匯聚了小區內近2900個遠程視頻監控以及智能門禁遠程監控、煙溫感與環境遠程監測等設備的管理服務信息,以確保近30個保障小區住戶的居住安全和服務到位。
目前,市房管局還在進一步完善、推廣智慧保障小區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和保障住房監測管理大廳,從管理服務功能、便民惠民手段等多角度優化升級,以促進我市城市綜合管理和服務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