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科技動態】從2017年年初的CES展會到年底的世界互聯網大會,在這一年里,人們對科技又有了新的打開方式。
黑科技背后,是人類思維、技術乃至商業運行邏輯的自我革新。人工智能武裝下的AlphaGo顛覆了人們對圍棋的認知,被稱為夕陽產業的電視機也帶來的新的驚喜,人工智能、物聯網正在汽車、家居等場景加速應用,自動駕駛、超級高鐵和飛行汽車已經做好準備改變人類的交通方式。
黑科技不再是一種宣傳屬于,它正在從概念和文件變成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Alpha Go:棋局結束,AI時代剛剛開始
2017年5月27日,柯潔與圍棋人工智能AlphaGo的棋盤對弈劃上句號,比分定格0:3,柯潔敗北。而在這場比賽之后,AlphaGo的開發商DeepMind宣布,此次將會是AlphaGo參加的后一場賽事。
事實上,早在2016年AlphaGo就曾以4:1的成績戰勝韓國棋手李世石。隨后又化身 “Master”在短短一個星期的時間里連下60城,橫掃圍棋界。而在當時,柯潔就曾為此發聲,早早埋下了與AlphaGo對戰的因果。
“我們為我們在 2017 年所取得的一切成就而驕傲,也知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我們在烏鎮與柯潔對弈五個月后,我們讓 AlphaGo 從競賽中退役,并為稱作 AlphaGo Zero 的新系統發表了第四篇論文,它不需要任何人類知識。”本月初,DeepMind在自己博客上的年終總結中稱。
不止于圍棋,AlphaGo的研發團隊已經開始把精力投入到其它重大挑戰中,研發出更為的通用算法,幫助科學家們解決復雜的問題,包括找到新的疾病治療方法、顯著降低能源消耗、發明革命性的新材料等。
在這份總結中,DeepMind表示,人工智能作為科學工具和人類智慧的倍增器,能夠為其他復雜問題做同樣的工作。AlphaGo 團隊已經在迎戰下一個重大挑戰,他們希望他們通過圍棋獲得算法靈感僅僅是一個開始。
Hyperloop One:北京到上海只要一小時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12月20日,Hyperloop One在美國內華達州DevLoop賽道完成了第三階段測試,達到了387公里/小時的速度,較今年8月完成的310公里/小時的速度再提速近25%。
埃隆·馬斯克早提出了真空管道輸運系統的概念,2013年8月,他在自己SpaceX的上公布了一份題為《Hyperloop a》的白皮書,其中提到人類的5種交通方式——飛機、火車、汽車、船只和Hyperloop。按照馬斯克的設想,Hyperloop高時速可以達到6500公里/小時,也就是說,乘坐Hyperloop從北京到上海,只需要1小時。
Hyperloop原理很簡單,對管道抽取真空,用磁懸浮技術將輸運艙懸浮,輸運艙尾部有渦輪提供動力。在接下來的兩年中,馬斯克一直在Twitter上為這項開源的超級鐵路計劃背書。
Hyperloop One則是其中一家正在把馬斯克的科幻想法變成現實的公司,他們在宣傳頁面上寫著,“我們不是在售賣交通方式,而是在售賣時間。從墨爾本到悉尼只需要55分鐘,而駕車前往需要10小時45分鐘。”
Hyperloop One 全軌道覆蓋真空減壓管,減少了運輸艙和空氣的摩擦。電磁懸浮技術又讓列車運行阻力減少,因此列車維持高速前進所需動能大幅減少。Hyperloop One 預計的每小時 700 英里(約 1127 公里)速度已經達到了高亞音速水平,完全超越波音 747 飛機 0.85 馬赫(約 1000 公里每小時)左右的的典型巡航速度。
5月,Hyperloop One在內華達州進行了全系統測試,實現了113公里/小時的運行速度;8月2日測試了XP-1客艙,將運行時速提高到309公里/小時。但當時公司也出現了一些危機,執行總裁舍文·皮舍沃(Shervin Pishevar)因涉嫌一項性侵指控在倫敦被短暫拘留,之后便有人質疑整個Hyperloop One都是一場騙局。
維珍航空的出現拯救了Hyperloop One,12月,維珍航空創始人兼CEO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dson)宣布將接任Hyperloop One執行總裁,一同來到還有5000萬美元融資,公司也更名為Virgin Hyperloop One。
重振旗鼓的Hyperloop One正在逐漸向目標靠近,他們的一小步,是未來交通的一大步。
LG W7:2.57毫米的“墻紙電視”
2017年,電視可以像墻紙一樣貼在墻上了。
在今年年初的CES 2017消費電子展上,LG新的W7 “壁紙”系列OLED電視成為了受關注的產品。媒體稱它為電視的終形態——W7的厚度僅有2.57毫米,是普通OLED厚度的四分之三。
壁紙電視的出現無疑要得益于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機發光二級管),這項具有革命性意義的顯示技術目前已經被公認為是取代液晶技術理想的選擇。由于其自發光的特性,所以結構非常簡單,它擁有LCD技術所*的物理優勢。超薄、柔性顯示、無限對比度、零延遲等,這些都是令液晶所*的。
在提升用戶的視覺效果上,LG 也不遺余力。具備“超級亮度”技術(ULTRA Luminance),加上 HDR(Active HDR)技術,可以讓用戶獲得足夠亮畫面的同時又不失影像細節。另外,W7 還加入了杜比全景聲 Dolby Atmos 技術,在音效上有了保證。
手機的“全面屏”年
繼“曲面屏”之后,“全面屏”再度成為了智能手機的標簽。從小米mix到iPhone X,全面屏的風潮貫穿整個2017年。
夏普一直認為自己是“全面屏”的領路人,因為夏普在2014年推出了一款名為AQUOS Crystal的手機,和小米在2016年才推出的MIX非常像。從今天的審視角度來看,AQUOS Crystal的確符合全面屏的設計形態。可惜的是,夏普當時用的宣傳語是“三面無邊框”。
2016年10月25日,小米在發布代MIX手機時,次提出了“全面屏”的概念。到了今年,整個行業都將全面屏作為手機未來形態的發展方向,魅族、努比亞、華為和一加等國內廠商都將全面屏作為了宣傳的重點,iPhone X也在文案里使用了全面屏這個概念。
iPhone X是部去掉下巴的手機,遺憾的是它的“劉海”成為了被吐槽的對象。真正的全面屏,還需要借助異形切割、IC部件位置調整優化、針對屏幕邊框的進一步壓縮,這就有的等了。
柔性屏:把手機篡成一團
今年10月26日,京東方成都宣布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實現量產,而條實現量產的生產線則來自面板大戶三星。另外,京東方還展示了一系列彎彎曲曲的概念機,讓我們看到了把手機篡成一團塞到口袋里的未來。
盡管離真正可以彎曲的手機還離得很遠,但它符合移動設備對輕薄的追求、可以彎曲顯示、功耗更低。
目前人們能買到的落地的產品則是曲面顯示器,從視覺角度來看,曲面顯示器能夠給用戶帶來比普通顯示器更好的視覺開闊感,它避免了兩端視距過大,保證了曲面屏幕的弧度與人眼距離均等,三星也已經推出了擁有魅力外觀的曲面屏Galaxy Edge智能手機,但這些產品都沒辦法隨意彎曲。
大的問題在于,屏幕能彎曲,但不代表芯片、主板、電池等等元件能彎曲。電子元件彎曲的技術難題比屏幕要艱巨的多——2014年,LG曾經費了很大力氣做出了一款曲面電池,用來配合曲面屏手機,但效果并不盡人意。
目前來看,實際的妥協方案則是把屏幕彎曲,再讓元件集合在不能彎曲的部分中。在微軟剛剛被曝光的中,他們借助柔性屏使得兩塊可折疊屏幕之間幾乎沒有空隙,相當驚艷。也有傳言稱,在明年下半年,三星就會在Note系列上使用這種技術。
刷臉:從科幻到普及
2月21日,美國科學雜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發布2017年突破性技術榜單。榜單中,除了Google、微軟、IBM等科技巨頭,還有支付寶的黑科技“刷臉支付”。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點評說,作為*首批上線人臉識別技術的國家,中國的人臉識別技術精度已達到金融交易的級別,刷臉支付進入成熟期。
盡管這項技術并不新鮮,但在今年,刷臉開始被廣泛應用——8月份,蘇寧“無人店”在江蘇南京正式營業,消費者進入店內購買商品以后,無需排隊付款,出店時通過付款通道,系統即可自動識別用戶身份,隨后通過蘇寧金融實現交易付款。
在北京大學,3000多名新生也可以“刷臉報到”,在本月,中國農業銀行也在浙江等地推出具有“刷臉取款”的ATM設備。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也在不久前與阿里巴巴、螞蟻金服聯合宣布,三方達成戰略合作,阿里巴巴新研發的語音購票、刷臉進站、智能客流分析等多項技術在上海亮相。目前這些技術已進入樣機研制階段,未來將逐步應用于上海地鐵。
刷臉很時髦,但這項新技術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尤其是對于躍躍欲試的金融機構來說,極其微小的風險都很難被忽視。讓刷臉真正向掃碼支付那樣得到全面普及,恐怕還需要些時日.
拿了18億美元融資,Magic Leap終于來了
今年12月,Magic Leap正式發布了旗下的*AR頭顯——Magic Leap One。這款產品包括Lightwear頭顯、擁有6自由度的控制器和可以佩戴在腰上的計算設備Lightpack。
目前,關于這款設備的消費者版本發售日、售價、GPU、CPU甚至續航能力全都不得而知,Magic Leap也表示終這款設備可能與現在看到的宣傳畫完全不一樣,他們目前還在為輕量化和提高續航而努力。
由于此前多次曾宣稱其AR技術十分卻又遲遲沒有推出產品,Magic Leap收獲了許多不好的評價。參考其融資的規模,Magic Leap此前拿出的宣傳視頻和各種展示確實難以令人滿意,都讓Magic Leap One的公布有了更多的意義。
自 2010 年成立至今 7 年,共經歷了 4 輪融資,近一輪于 2017 年 10 月份完成,由新加坡投資公司淡馬錫(Temasek)領投,融資額高達 5.02 億美元。 目前,Magic Leap 的總融資額已經超過 18.87 億美元,估值高達 60 億美金,投資方中還包括 Google、阿里巴巴等巨頭。
Magic Leap能否證明其技術能力,還要等Magic Leap One正式發售后才能揭曉。
DJI SPARK,奶奶也會用的無人機
今年5月,DJI發布了有史以來小的無人機SPARK “曉” 。這款無人機的尺寸僅有143×143×55毫米,對角線長170毫米——差不多和iPhone 7一樣大。起飛重量300克,可以輕松放入掌中。
同樣,大疆將人臉識別功能放進了只有手掌大小的無人機當中,用戶可以通過手勢對SPARK進行近距離控制,通過對無人機揮手即可實現懸停、拍攝、回收。
大疆技術團隊還為 SPARK 內置了 “一鍵短片” 功能,這項功能預設有 “沖天”、“漸遠”、“環繞” 及 “螺旋” 四種模式,并可在拍攝結束后自動生成 10 秒短視頻——徹底讓無人機擺脫遙控器控制,這也是消費級無人機引入這些技術。
SPARK單機版本為 499 美元,中國區售價為 3299 元人民幣。包含單肩包、遙控器、額外槳葉、智能飛行電池、槳葉保護罩及充電管家等配件的套裝售價 699 美元,中國區為 4599 元人民幣。
美中不足的的是續航,SPARK的長續航時間只有 16 分鐘。當然,電池的瓶頸也困擾著所有的消費電子產品。
飛行出租車:這次真上天了
今年9月,德國初創公司Lillium,完成了B輪9000萬美元的融資,騰訊領投,LGT、Atomico和 Obvious Ventures跟投。
這家創立于2015年的公司正專注于研發五人座“飛行出租車”,并打算在數十年內,在監管批準的情況下推出“飛行出租車”通勤服務——今年4月,他們宣布飛行器原型機Lillium jet已完成了試驗飛行,這是*能夠在懸浮模式和水平飛行間切換的電動飛機。
Lillium的高管表示,利用機翼升力飛行、電力驅動的飛行模式,能讓航空器持續駕駛的距離達到無人機的5-6倍。他測算,一趟20公里的旅程,比如從曼哈頓到肯尼迪機場,大概只需要5分鐘。
同樣,Uber今年4月份也在位于達拉斯召開的Elevate峰會上證實,他們計劃在2020年測試運營其Elevate Network空中出租車網絡。另一家德國公司Volocopter和特斯拉也在開展飛行汽車的相關研究。不過,在無人駕駛尚未普及的今天,飛行汽車能夠成為消費級產品的日子估計不會這么快到到來。
會空翻的機器人Atlas
2017年11月16日,一段Atlas跳躍、旋轉、后空翻的視頻占領了朋友圈——雖然其他一些機器人在過去也曾表演過后空翻,但波士頓動力公司的雙足機器人Atlas還從未試過。為了強調這一成就,波士頓動力公司在YouTube視頻中將這一動作放慢速度播放了兩次。
視頻中,Atlas機器人的協調性、平衡性都非常出色,動作形態看起來和真人很相似,在連續跳躍通過一些列障礙物后,以一個漂亮的360°后空翻動作收場——對于一款兩足機器人產品而言,能夠用雙腿支撐身體平穩戰力和行走,本身就是個極大的考驗,更遑論能夠做出這樣的高難度動作。
2013年,谷歌母公司Alphabet收購了波士頓動力公司和其他小型機器人公司。但在被孵化了4年后,由于成本問題,它在今年6月又被賣給了軟銀。在業界為其商業前景的不明朗感到惋惜時,他們再度用技術震撼了大眾。
事實上,這家公司此前已經為美國*開發了多款機器人產品,比如在交通不便的地區為士兵運送彈藥、食物等其它補給品的大狗機器人(Big Dog),以及無需外部支持的情況下就能站立和行走、為美軍實驗防護服裝的Petman。在波士頓,他們已經開始嘗試用機器狗來送快遞。(原標題:2017黑科技:機器人會空翻、2.5毫米“墻紙電視”、北京到上海只要一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