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展覽網 焦點新聞】物聯網、生物識別、人工智能……加速迭代更新的“黑科技”,正依托大數據資源重塑著交通、醫療、社會治理等應用場景,改變著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智慧城市落地首站:智慧交通
總體而言,智慧城市的目的是讓城市成為一個連續、、整合、開放的生態系統,營造流暢便捷的生活體驗。而當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必將會面臨交通問題。
當下,擁堵已然成為了出行時非常頭疼的問題:行駛在上下班途中,打開廣播便會發現,如果不是逆高峰行駛,基本上每條線路的情況都不容樂觀,無論路上有人沒人,車多車少,路口的紅綠燈依舊按部就班地變換著通行信號,讓行人和車主干著急……
因此,交通作為城市的“命脈”,自然成為了智慧城市落地非常重要的一環。隨著軟硬件技術的不斷突破,都在逐步將智慧交通管理系統列入城市規劃當中。
智慧交通不僅是引入AI技術那么簡單
在整個智慧城市體系當中,智慧交通面對的是一個“社會-技術”系統,要解決的問題實際上是社會不同群體、不同行為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與調控。
例如,用AI平臺規劃行車路線,或打通交通信號燈的“后一公里”等措施可能導致少量用戶多繞路,以便讓更多人更快到達目的地;又如,打車軟件的盛行可能加劇城市交通擁堵,美國交通專家布魯斯-夏勒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提供打車服務的汽車約有45%的時間處于空車運轉狀態。這就是說,有很多沒有乘客的空車在繁忙的街道上行駛;再如公交專用道,不堵車的城市不需要公交專道,用了公交專道反而有社會利益沖突。
上述幾個例子就涉及到社會關系和社會權利的協調,可以看出,與側重技術應用的智能交通不同,智慧交通應更注重綜合技術、政策等多方面手段,解決交通領域社會問題。
智慧交通發展尚面臨不少難題
經過多年發展,智慧交通項目建設了大量基礎設施,大大提升了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智能化水平,有效緩解擁堵、提升社會治安防控水平等,不過,不可否認,智慧交通發展還面臨不少難題。
其中,各軟件系統之間難以協調的問題較為突出。當下突發事件、擁堵趨勢、繞行方案、目的地周邊空余停車場位置等交管信息無法快速推送給出行者,這導致公眾出行服務較為薄弱;而在交通系統內部這一問題也十分嚴峻:交通相關部門及下屬單位所架設的系統間相互獨立且不能互聯互通,導致交通數據呈現碎片化分布、信息利用率低且融合程度差。兩方面結合使得智慧交通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智能交通設備存在識別盲點、交通問題與處置方案間缺乏深度挖掘等問題也需盡快得到有效解決。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