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市場分析】在前不久舉行的2023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專題論壇“全球變化下的智慧城市”上,發布了《2023亞洲智慧城市排名》《2023二十國集團(G20)智慧城市排名》兩份報告。
兩份全球智慧城市報告總共調研了全球243個城市,涵蓋亞洲144個城市、二十國集團184個城市,歷時半年之久,由32位全球政策制定者和行業專家制定了從數字基礎設施、傳統基礎設施、制度基礎設施三個層面的16個指標,對21個語種的上萬條數據來源做了證據校對。
報告顯示,無論是在亞洲智慧城市排名中,還是在G20智慧城市排名中,北京、上海、深圳、重慶4個中國城市均位列前10%。此外,南京、成都、廣州、蘇州、杭州、香港六個中國城市也位列亞洲智慧城市前10%行列。
報告提出,狹義智慧城市指向信息與通信技術,但這是不完整的。廣義的智慧城市是城市業務、信息技術和治理機制的融合。基于廣義智慧城市概念,編制“以區域融合為導向的智慧城市排名”,引導全球智慧城市發展策略,推動跨區域的經濟和安全體系融合,這種思路的益處是清晰的。
據上述兩份報告作者陳溪博士表示,在超級全球化結束、數字經濟重塑國際格局的背景下,以區域融合為導向探討全球智慧城市發展策略主要是因為:與國家間的合作相比,城市或城市群間的合作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沿海、邊緣地帶或大陸腹地城市群間的合作,將建成比地理范圍更廣大的數字縱深區域,使各經濟體的注意力從地緣政治轉向地緣經濟,而且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基礎設施和制度基礎設施等多元基礎設施的協同,將提升城市群的韌性,以降低氣候變化、疫情或社會動蕩等突發事件帶來的風險;此外,還有利于推進跨區域的人文交流與形成文化共識。
全球智慧城市群發展現狀
《2023亞洲智慧城市排名》《2023二十國集團(G20)智慧城市排名》還展示了智慧城市群的分析,這也是全球首次大范圍對智慧城市群進行的比較研究。從覆蓋范圍來看,涵蓋了歐洲的北海-波羅的海、美國的紐約灣區和大湖區、日本的“三灣”(東京灣-大阪灣-伊勢灣)、中國的“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中東的波斯灣城市群等。此外,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喀爾巴阡山脈-巴爾干山脈、美國的落基山脈,以及始于中國西安-烏魯木齊/喀什并向中亞及伊朗高原延伸的亞洲內陸城市集群的發展水平也被呈現。
報告顯示,歐洲的北海-波羅的海,美國的紐約灣區和大湖區在總分、傳統基礎設施和數字基礎設施單項得分均位居世界前列。中國的北京、上海、深圳、重慶、廣州、香港等也具有全球性競爭優勢,尤其在數字政府、有線通信等領域優勢顯著。無論是歐洲的喀爾巴阡山脈-巴爾干山脈,美國的落基山脈,以及亞洲內陸地區,均落后于同大洲所處的濱海區域。需要注意的是,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是一個例外,其沿線智慧城市集群發展水平和北海-波羅的海相差無幾,這得益于阿爾卑斯山脈城市集群在無線通信網、跨區域軌道交通以及鼓勵數據合理流動等領域的突出表現。波斯灣地區具有較高潛力,阿布扎比、迪拜、利雅得和多哈處于全球智慧城市的第二、三梯隊,與荷蘭阿姆斯特丹、美國波士頓、日本大阪、中國佛山等相近。若波斯灣沿岸城市繼續提升傳統和數字基礎設施,有望縮小與全球第一梯隊的差距。
北京市經濟與信息局副局長彭雪海介紹,北京市從2002年開始探索智慧城市建設,經歷了上網、入云、匯數、提質等一系列工程。從數字北京基礎設施建設,到智慧城市1.0階段的大數據行動計劃,再到現在夯實智慧城市共建能力拓展應用的2.0階段,北京智慧城市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彭雪海表示:“在全球變局下,包括北京在內的中國城市處于新舊發展動能轉化的階段,建設智慧城市將促進創新改革和開放,提升城市應對全球變化的能力和韌性。“
智慧城市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智慧城市對于推進國家、區域現代化起著重要作用。
論壇現場,吉爾吉斯斯擔前總理卓奧瑪爾特·奧托巴耶夫、埃及前外交部長納比爾·法赫米、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科技事務參贊汗·穆罕默德·瓦齊爾、墨西哥駐華大使館經濟、技術、新興產業和金融事務參贊艾克多·多爾貝克爾等介紹了各個國家在數字經濟、數字城市建設中的經驗。
其中,納比爾·法赫米表示,就出口價值而言,埃及的數字產業增長速度超過其他產業,目前該國有12座城市正在同時建設中,包括新首都。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教授付志明以自身往返阿拉伯地區多個城市的親身見聞為例,表示一個城市不斷擴大發展,必然是需要城市治理水平的加強,關于城市治理,智慧城市建設、數字技術應用成為城市發展中最重要的環節。
“當今正處在數字化、智能化時代,提高數字治理能力、縮小全球數字鴻溝,成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時代命題。”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光華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于鴻君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當下,我們亟須在人類科技變革之際,擴大各國、各地區、各城市數字合作優勢,推動城市數字治理融合創新,提升區域及全球數字體系共建共享水平,促進人類數字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教授萬喆指出,今年是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城市發展當前面臨兩個問題,一是能不能成為智慧城市,自身的條件夠不夠成為智慧城市;二是要成為智慧城市要怎么做。“一帶一路”頂層設計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把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這三點正好對應了“能不能”以及“怎么做”的回答。
談及今年上半年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突破時,陳溪認為,AI大模型及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給全球智慧城市建設、區域融合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空間。
在如何鼓勵和支持創業潮、推動創新和經濟發展方面,陳溪給出了四點提醒和建議:一是通用人工智能提供了眾多想象空間,但其邏輯推理能力還受制于架構、算力、網絡、數據以及監管規則,短期內不宜期望過高;二是從促進區域融合的角度來看,仍需要做好成熟的底層基礎設施,大模型對技術、資金、人才和市場多方的需求并不具備必要性;三是對于發達城市而言,建立AGI中心,做產業、基礎設施、場景及產學研協作機制的布局,離不開政府部門的牽頭,以及大型平臺或企業的參與;四是圍繞AI大模型以及相關市場的競爭將會非常激烈,監管部門應當建立公平開放、有序治理和監管的市場環境,從而為經濟發展、產業創新及城市發展提供更好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