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市場分析】1968年,通用電氣試制第一臺雙足機器人,拉開了人形機器人的帷幕,55年后,人形機器人百花齊放,具身智能成了AI革命的又一個浪潮。ChatGPT刮起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狂風,而人形機器人再次被寄予重望,成為這些大語言模型的載體是他新的使命。人形機器人究竟是最佳人工智能載體選擇,還是為了炒起一個概念便于AI出貨,帶動芯片半導體等實體產業的發展呢?
先說結論,維科網機器人觀察認為,人形機器人在長期的發展來看仍是具有巨大潛力的賽道,但短期而言,工業機器人仍然是較好的且業績確定的產品。
制造業復蘇,工業機器人迎轉機
今年上半年,全國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比一季度加快1.3個百分點,各領域“期中考”過關。其中汽車工業多項經濟指標創歷史新高,造船業三大指標繼續領跑全球,一批重要技術產品實現突破,產業發展的預期持續向好。
與此同時,工業機器人的下游需求釋放,2023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374.70萬輛,同比增長44.12%,呈現回暖態勢;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152.1GWh, 同比增長38.1%;光伏累計新增裝機達 78.42GW,同比增長153.95%;風電累計新增裝機達22.99GW,同比增長77.67%。
下游增速與工業機器人的累計產量匹配,從6月份開始,工業機器人累計產量開始中低速增長,隨著消費逐步復蘇,有望加快工業機器人回暖跡象。
國內工業機器人廠商們證明了這個回暖跡象,研報顯示,埃斯頓上半年業務持續較快增長,基本符合預期,2023年公司利用全產業鏈的競爭優勢,強化核心技術和供應鏈自主可控發展模式;匯川技術發布的2023年半年度業績預告中,預計實現收入119.56——129.96億元,同比增長15%~25%,實現歸母凈利潤19.75~21.72億元,同比增長0%~10%,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17.44~19.19億元,同比增長0%~10%。
除此之外,前不久美的集團表示,美的庫卡智能制造科技園二期(下稱“庫卡二期”)正式投產,未來規劃機器人產能8 萬——10 萬臺/年。美的庫卡二期項目于2021年4月動工,投資8億元,完成6棟廠房約20萬平方米的建設,廠房自去年底起陸續投入使用,目前,園區常駐人員約1000人,科技人員超過50%。截至今年4月底,園區已經累計生產并交付客戶超過5.7萬臺工業機器人,營業額超過82億元,累計產值近100億元。
人形機器人的機遇與困難
關于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國家已經是開足綠燈,根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出臺相關的政策文件已有6份,接近2019-2022年三年間的總和的8份。
并且,前幾年的發布單位通常是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中央部委級以上的單位,而今年主要以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方政府發布的行動方案,意味著機器人產業的重視已經從中央在宏觀上的規劃到地方因地制宜的落地,有望推動一線城市率先形成產業鏈,實現機器人產業的“先富帶動后富”策略。
在這些文件中,多次有針對性地提到了“人形機器人”這一概念,而非一概而論地稱為“機器人”,比如北京的《行動方案》中,提及“對標國際領先人形機器人產品”“支持企業和高校院所開展人形機器人整機產品、關鍵零部件攻關和工程化”“加快建設北京市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等,人形機器人的指向性相當明顯,這是人形機器人在政策中首次受到如此優待。
當然,人形機器人并不是一個長得像人的簡單產品,甚至可以說是機器人領域的集大成者,這正是人形機器人的難點所在:如何造一個有用途的、成本較低的人形機器人。
以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為例,它全身擁有28個自由度,手部有 11個自由度,會利用動作學習人類,已經可以行走、上樓梯、下蹲、拿取物體等動作。馬斯克表示該機器人未來可能控制在2萬美金(約合14萬人民幣)的售價以下,但目前核心零部件占機器人成本的70%,而這些核心零部件中,國外品牌的占有率高達80%,如果不能盡快實現國產替換,將會成為我國人形機器人發展的一個很大的絆腳石。
除了高昂的成本,使用場景也會是阻礙人形機器人發展的重要因素,據了解,目前的人形機器人主要用于教育、科研、迎賓等,并沒有太多的商業化用途,巨大的使用成本和狹窄的使用場景的共同作用下,人形機器人將會面臨一個困局。
所以在短期的發展中來看,成熟的工業機器人雖然已是一片紅海,但市場價值和業績預見性更強;人形機器人雖然是藍海市場,但目前業績可預見性不強,適合長期發展,并且會先進入工業場景,后走進消費場景。根據東北證券的測算,到2030年工業場景的需求量將達到328.4萬臺,家庭、商用場景的需求量達到43.5萬臺,整體市場規模接近4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