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效益顯著 智慧社區投資穩步增長
2013年03月07日 14:30:14來源:中國安防展覽網整理點擊量:5931
導讀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園區向創新化、科技化、智慧化轉變的改革勢在必行。利用各種智能化、信息化應用幫助園區實現產業結構和管理模式的轉變,提升園區企業市場競爭力,促進以園區為核心的產業聚合,為園區及園區企業打造經濟與品牌雙效益成為應對新一代園區競爭的有力武器。近日,有人大代表提議看,我國智慧社區建設缺乏頂層設計,需要政府投入,統一標準。
中國安防展覽網訊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園區向創新化、科技化、智慧化轉變的改革勢在必行。利用各種智能化、信息化應用幫助園區實現產業結構和管理模式的轉變,提升園區企業市場競爭力,促進以園區為核心的產業聚合,為園區及園區企業打造經濟與品牌雙效益成為應對新一代園區競爭的有力武器。近日,有人大代表提議看,我國智慧社區建設缺乏頂層設計,需要政府投入,統一標準。
張維華代表:“智慧社區”建設需要頂層設計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電信上海公司總經理張維華在全國兩會上說,當前各地正在推進“智慧社區”建設,但尚缺乏頂層設計,需要在政府投入、統一標準、信息共享等方面加以重視。
張維華說,目前,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已就“智慧社區”開展了有益探索,越來越多的智慧應用逐步走入千家萬戶。但是,“智慧社區”建設仍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難點和問題,尤其是缺乏頂層設計。
他建議,首先,由政府部門牽頭,集聚產業力量,制定指導“智慧社區”發展的規范性文件,建立并完善“智慧社區”指標評價體系,明確建設指導意見,以標準先行來推動“智慧社區”規模化建設。在規劃指引下,制定“智慧社區”試點計劃,在條件成熟的地區先行先試,并設立政府基金,實行專項扶持,建立協調機制,加強推進力度。
其次,打造統一平臺,實現可管可控。由政府主導,通過購買服務、合作經營等多種方式,選擇具有豐富經驗和能夠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來承擔建設和運營任務。通過制定統一平臺標準,將分散的系統資源進行整合,構建跨域的、集成的、開放的平臺。
再者,要打破“信息孤島”,建立共享機制。當前政府各部門以及相關行業協會已初步建立信息收集和發布機制,但還存在信息發布條塊分割,部分信息發布滯后的現象。要以“智慧社區”建設為契機,建立信息的開放和共享機制,讓民生信息發揮更大的價值。
張維華認為,“智慧社區”應用涉及諸多產業,涵蓋信息服務、文化創意、設備制造、生活服務、節能環保等行業。“智慧社區”建設能夠有效推動經濟轉型,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他建議政府出臺扶植政策,鼓勵企業進行創新,推動創新型人才自主創業,培育出群眾需要的各類應用,以“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模式促進“智慧社區”相關產業的發展。
智慧社區投資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隨著國內智慧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智慧園區投資規模保持著穩步增長態勢。據分析,“十二五”期間用于建設智慧城市的投資總規模將可能高達5000億元,各地智慧城市建設將帶來兩萬億元的產業機會。在此大形勢下,智慧園區建設也取得顯著業績。
2011年,各園區根據所在城市及園區信息化發展總體規劃,繼續加大智慧園區建設投資力度,投資規模達到493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0.8%。2012年全國智慧園區IT投資規模依然保持了極快的增長速度,規模也得到了提升。
先行園區效益顯著
目前中關村科技園區、蘇州工業園區、上海漕河涇開發區、星光影視園等智慧園區建設已取得一定成果,新一批智慧園區規劃也開始著手落地。
比如,2012年,中關村將示范區“一區多園”的空間信息與企業、產業、科技創新資源、科技金融資源、招商引資等信息進行整合,不斷促使中關村向智慧園區全面轉型;蘇州工業園區目前已經構建成了包括電子政務私有云、國科數據中心、風云SaaS平臺等軟硬件平臺架構,具備了云服務方式的條件;2012年7月,上海市漕河涇開發區城市光網建設完成覆蓋,成為我國城市光網、3G和WiFi三種網絡全面覆蓋的高科技園區;青島國家高新區智慧園區建設中不斷引進光纖通信、云服務等先進信息技術,著重突出園區“三網融合、資源共享、高度智能”的特點;2012年7月,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暨星光影視園“新媒體信息管理與服務公共平臺項目”投入應用,運用RFID、云服務等構建了智能化的基礎設施管理與服務體系,從“感知化、互聯化、智能化”三個角度對園區內的人、車、物等資源以及媒體資料等虛擬資產實現了監測與管理。
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仍是重點
國內園區政府是引導智慧園區建設的主導力量,尤其是在資源投入方面主要還依賴政府運作。在國家層面,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中國信息化城市發展指南》,為城市信息化建設的重點、思路提供了指導。在地方層面,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以及本地政府對智慧園區建設的重視程度,是影響智慧園區建設的決定力量,經濟實力越好,機制體制越靈活的城市,對于智慧園區的建設推進力度越大。
當前國內的智慧園區建設依然是以信息基礎設施、電子政務為重點。首先,在智慧園區建設與發展過程中,信息基礎設施是不可缺少的基礎條件,智慧園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沿著“寬帶、融合、泛在、安全”的方向發展,不斷夯實寬帶網絡建設;其次,智慧園區建設應該注重公共領域管理與服務,緊緊圍繞公眾需求,積極協調各方力量,加快推進教育、醫療衛生、生產就業和交通等公共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加快建設面向家庭用戶的社會信息服務網絡,建立惠及人人的電子政務平臺和公共服務體系。
向創新化、生態化發展
智慧園區具有物聯化、互聯化和智能化的特點,因此建設智慧的園區,重點應關注園區底層設施的智慧化和管理平臺的智慧化,進而實現園區的物聯化、互聯化和智能化。未來國內智慧園區建設將出現如下幾個發展趨勢:,智慧園區將向創新化、生態化發展;第二,智慧園區建設與園區產業發展相結合;第三,智慧園區管理與城市化管理并肩齊驅。
國內智慧園區建設方興未艾,智慧園區建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未來會有更多的園區加入智慧園區建設大軍。可以預見,國內智慧園區的建設將會取得更加突出的成就,滿足城市、園區發展的需求。
關于智慧社區
“智慧社區”是指通過利用各種智能技術和方式,整合社區現有的各類服務資源,為社區群眾提供政務、商務、娛樂、教育、醫護及生活互助等多種便捷服務的模式。從應用方向來看,“智慧社區”應實現“以智慧政務提高辦事效率,以智慧民生改善人民生活,以智慧家庭打造智能生活,以智慧小區提升社區品質”的目標。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