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安防展覽網 時事聚焦】8月3日16時30分,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北緯27.1度,東經103.3度)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根據民政部網站8月4日8時40分初步統計,已有381人死亡、3人失蹤、1801人受傷。中國地震局將云南魯甸6.5級地震應急響應提升為I級響應。
8月3日16時30分,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
據介紹,目前云南省共投入7000余人開展抗震救災工作,其中駐滇*、武警、消防、邊防、預備役官兵和公安民警、民兵等5000余人、干部群眾2000余人,先期到達的救援力量已投入救援工作。昭通市委書記劉建華介紹,在各方全力開展救援工作的同時,由于災區道路受阻,加上持續性的暴雨,救援車輛和物資無法進入,救援工作目前存在四個方面的困難:一是嚴重缺乏專業的救援隊伍和設備,大量房屋倒塌需要專業的設備和人員進行救援;二是傷員轉運困難,因道路不暢通,大量傷員仍在重災區轉運不出去;三是搶通道路困難,道路不搶通救援工作推進難;四是物資缺乏,生活物資因地震被毀,而救援物資難進入災區。
另外,天氣原因,也給這次救援帶來很大的挑戰。氣象部門預計,近日,昭通地區受副高外圍偏南氣流影響,多雷陣雨天氣。云南省氣象部門提醒:由于前期降雨較多,當地需要特別注意防范地質災害風險。
云南省氣象服務中心郭榮芬特別提醒:昭通高低空輻合明顯,低層濕度大,白天晴空加熱,不穩定能量增多,對流容易發生。提醒當地在救災過程中要密切注意防范雷電及短時強降水,做好防護措施。總的原則:一是人體的位置盡量降低,以減少直接雷擊的危險;二是人體與地面的接觸部分如雙腳要盡量靠近,與地面接觸越小愈好,以減少“跨步電壓”。
(摘自中新網、新華網、中國天氣網)
搶先一步實時地震監測
對于我國來說,實時地震動監測和烈度速報才剛剛起步,以前地震監測系統的建設更重注儀器的觀測效果,比較重視臺站建設、觀測環境建設,地震速報的專業業務的水準很高。對于大地震應急響應和救災、減災需要的快速產出還不多。如果在大地震發生的地區大量部署了加速度傳感器,我們就可以近乎實時將極震區和地震影響強烈的地區地震烈度分布結果向公眾發布,這對搶救生命、救災減災和穩定社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近兩年日本直接采用速度或加速度傳感器表示地震動強度,具有震后發布速度快的特點。日本橫濱市區就部署了近千個烈度計,進行地震烈度速報。在此也希望我國地震檢測技術在傳感器技術的發展下得到充分的利用,以及地震后隨之發生的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在傳感器技術推廣下得到充分的發展。
對于傳感器而言,在相關數據的收集上,有著非常大優勢,不過大規模的傳感器基站監測體系的應用并不意味著就能準確及時的進行地震預報。傳感器的主要作有更多的是進行平常數據的分析,同時監測震后部份地區的相關情況。但不能否認的是,在地震相關監控上,傳感器技術的確有著非常不錯的技術前景。
此外,地震觀測也是我國預防基地。地震觀測是防震減災的基礎。目前,僅河北省就有有人值守地震臺33個、無人值守自動觀測地震臺109個。為了減少干擾,這些地震臺大都地處偏遠山區,200余名防震減災專業技術人員常年堅守在地震監測一線,默默無聞,甘守寂寞。他們采用測震、電磁、形變、流體等多種觀測手段監測地球物理化學場的變化,為防震減災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地震應急廣播,擴散消息爭取時間
雖然,地震通過監測可以被先發現,凡是從發現到發生中間的時間還是很短的,往往沒時間通知太多人,人們的反應也來不及。因此,建立應急廣播系統是,提高應急擴能力是關鍵。
2013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下設的國家應急廣播中心正式掛牌擔負國家應急廣播體系建設、運行、維護,及時采集發布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信息,與應急管理機構溝通協調等任務。四川省作為地震多發生省份,成為個啟動全省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的省份。6月10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四川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簽署全面合作推動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合作協議。
應急公共廣播主要由播控部分、傳輸部分和接收部分構成。播控部分作為應急廣播的中樞,負擔著應急廣播的控制和播出重任,其主要由音頻節目源設備、定時/手動播出設備、控制接收狀態設備以及信號傳送設備組成。傳輸部分的使用是由于廣播是有線傳輸,線路較遠,功率耗損大,為保證信號在線路上不產生太大的衰減,因此要配置定壓輸出功放。控制接收狀態設備是指能夠在緊急狀態時根據軟件自動或手動開啟接收設備使之處于工作狀態,在平常時關閉接收設備以節省電源。
在大災發生通信、電力中斷后,利用無線電波發射和接收的廣播成為了災區不可或缺的通訊工具,而隨著世界范圍內突發性災難的不斷增加,再度喚醒了世界各國對應急公共廣播建設的重視。應急廣播可提供一種迅速快捷的訊息傳輸通道,在時間把災害消息或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傳遞到民眾手中,讓人民群眾在時間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應該怎么撤離、避險,將生命財產損失降到低。目前世界上美國、英國、日本、德國、以色列等國家都把廣播作為政府應急系統中的一個重要通道,而收音機則是這些國家每一個家庭的標準配置。
在此之前,面對近年來國內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國內眾多應急廣播系統廠商就已經推出全套的廣播系統,但是面對像雅安地震這樣的重大災害,由于災區不同的縣有各自的廣播頻率,即使電臺轉播設備保存下來了,或者有的轉播臺配有備用電源保證發射臺在震后正常運行,但是,行進中的救援車輛和隊伍或者撤離災區的群眾收聽廣播時也會面臨時時中斷信號和反復搜尋電臺的麻煩。因此建立統一的應急廣播系統,在全國范圍規范一個的統一的應急廣播頻率,確保一批廣播信號轉播臺在突發災害后正常運行,同時給普通家庭配備必要的應急收音設備勢在必行。這樣面臨突發災害事件,可以讓受困于災區的群眾能了解災情和外界救援,非災區的群眾也可以了解的信息發布,從而起到全面協調救災、組織救援、穩定人心等重要作用。
災后救援也要注意安全
這次地震救援工作面臨四大困難,加上天氣影響,對于救援工作壓力更大。地震救援本身就存在危險,災區有余震,進入災區隨時面臨山石滾落的危險,大雨也有可能造成泥石流,電擊等傷害,我們救援人員們,在牽掛災區人民的同時也要注意保障自身安全,做好防護措施。
地震等災難的防護工作比救援更重要,在發生災難的時候,防大于治。當地震發生時,一旦提前做好準備,不論是對財產安全還是人身安全都是一種保障。這種準備包括兩方面:一是物資的準備,二是防護知識的準備。我們應該有意識的儲備一些物資,尤其是災難高發的地區,比如醫藥箱、應急的工具甚至是水和食品。還一個就是自救技能,一個人一旦具備了自救的技能,在災難發生的時候,生還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強。如果你并不具備自救技能,就只能等待救援和物資,如果你自己本身就具備自救技能,不但能夠自救,還能夠去幫助別人說。
大震巨災救援階段要持續200h左右,救援一旦展開將24小時不間斷工作。這對救援人員的素質和安防救援裝備的性能均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歷次大震巨災的救援實踐告誡我們,研發被壓埋人員的快速定位技術、改進營救裝備技術性能、提高救援人員個人防護技術及裝備水平是實現科學、有序、安全、救援的重要條件。
1、生命探測儀注重兼顧性
例如:在現場嘈雜、余震不斷的環境中,音頻生命探測儀探出的結果不一定準確;在堆積較高、人員壓埋較深的廢墟中,視頻生命探測儀(蛇眼)就很難伸入廢墟內部發現目標;雷達生命探測儀理論上可對較大規模的廢墟進行成片探測掃描,但實際結果并不理想。在危險和有毒有害環境中,可以選配搜索機器人。但是,有線的機器人在倒塌廢墟中行進常常會發生導線纏繞,而影響搜索進程;無線機器人在倒塌廢墟中因為鋼筋等金屬所產生的屏蔽作用會導致機器人失控。
2、偵檢儀器和預警裝置配備必不可缺
大地震會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危險化學品和煤氣泄漏,余震會造成房屋的二次坍塌。這些危險因素時刻威脅著救援隊員和幸存者的生命安全,在救援行動過程中必須要加以嚴密的監控,才能確保行動安全。個人防護裝備的配備必須堅固(防割、阻燃)、耐用、穿著舒適,并滿足惡劣環境條件下的作業的要求,同時應選配一定數量的防化服和防輻射服。
3、配強通訊裝備
大震巨災,如:汶川大地震造成城市生命線工程的癱瘓,通訊功能中斷。信息就是行動命令、信息就是生命的希望,如果應急通訊系統不暢會給救援行動的指揮協調帶來巨大的難困。應急通訊裝備的配置應大限度的實現指揮部的行動命令與救援信息的上傳,隊伍與隊員、隊員與隊員間的互聯互通。常用的解決方案是海事衛星通訊系統和集群通訊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