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時事聚焦】 近日武漢路口人行道閘機出現又被拆除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有評論說:但愿人行道閘機“只此一家別無分號”。認為“用科學技術的“硬約束”來規范稍顯落后的文明道德,難以達到“*”的效果。冷冰冰的機器是一種提示,也是一種諷刺,每位公民都應該感受到這種諷刺,從內心深處反思和告誡自己:不要做那個‘中國式過馬路’者。”
這并不是不對,只是技術本身不僅是目的,同樣是手段。“神器”的使用,目的其實在于終告別“神器”。而當市民遵守規則的整體自覺尚未達到某種程度時,通過技術和規則“扶上馬,送一程”,非但不是異想天開,而是真正務實的舉措。
從根本上說,“行人亂穿馬路”并不是一個技術問題,更多的是關乎市民的總體規則意識。理想情況下,徹底杜絕這種現象,自然終是要靠內因,即整體規則意識的提升起作用。不過,如果將范圍擴展到一定廣度,這樣的改變顯然不是一夕之間就能完成。這種局面下,借助“外力”對此矯正,不妨作為一種選項。
同時“亂穿馬路”這一行為,背后所隱藏的安全風險,要比其他諸如“隨地吐痰”或“亂扔垃圾”等不文明現象,要高得太多太多。即使是出于對行人自身的安全考慮,通過略顯強制的手段降低潛在風險,也并非那么不近情理。
事實上,依靠“外力”來規范個體行為、輔助城市管理,并不是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簡單的例子,就是如今隨處可見的交通信號燈。
所謂神器,實是智能行人過街系統,包括視頻采集分析存儲上傳系統、控制器、語音播報等組成部分,擁有檢測、人臉識別、自動抓拍報警等技術。它先于今年2月份,出現在深圳的街頭。此次在武漢露臉,引發網友的圍觀與熱議,隨即匆匆退場,據說是從技術上要進一步完善。交警部門也表示安裝與拆除都是公司行為。
不管是輿論壓力還是運行中的問題要解決,過街神器其實并不丟人,小小的智能行人過街系統,見證武漢建設智慧城市的前行。以過馬路亂象難除的現實,過街神器的研發,說白了,就是以智能化的“機器人”來代替拿旗牽繩的志愿者,取代人力的投入來指揮交通,這在各行業都是大勢所趨。當然,好的神器是規則意識,當文明出行成為每個人的自覺,什么神器都是浮云。那種理想狀態,也還需要對文明的大力培育才能達到。
因此,智能行人過街系統,與街頭現行的其他智能交通系統一樣,都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值得探索。敢為人先的武漢,2010年“面向公開征集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并于2012年出臺了國內體系完善、內容翔實的智慧城市建設藍圖。功夫不負有心人,武漢與深圳一起,被列為中國首批“智慧城市”試點,目前已走在*列。
拿交通來說,運用信息化破解出行難,建成了全國*基于互聯網的智能交通誘導系統,擁堵指數已連年下降。智慧工地系統,能對全市重點工地的粉塵、溫濕度實時監測,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掃一下包裝上的二維碼,就能知道手中蔬菜是哪里種的、施了幾次肥。據報道,武漢實施的智慧城市示范項目中,涉及民生的達到30余項,在智慧政務、智慧城管、智慧醫療、智慧農業、智慧生活等領域,都展現出跨越式發展的雄姿。
智慧城市建設為武漢開辟出新的經濟增長極,已形成物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光電子等領域開發和應用并舉的喜人格局,相關產業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再回到那個過街神器,也是由武漢本地公司設計與安裝的,但愿不要因一次短暫試水就因噎廢食,期待改進后能做得更好。智慧化是人類科技進步的又一次新突破,愿我們的城市更聰明,生活更便捷。
(原標題:過街神器退場無礙智慧城市前行)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